急性卒中溶栓後轉歸良好的預測因素

作者:高曉方譯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1-03-22

  德國學者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接受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靜脈溶栓(IV-tPA)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年齡較輕、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較低和治療前彌散加權成像損傷體積較小,與治療後的良好轉歸相關。在症狀發生6小時內、經磁共振成像(MRI)選擇行IV-tPA治療的患者,治療前灌注加權成像損傷體積和起病至治療時間與轉歸無關。研究報告2011年3月17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卒中》(Stroke)雜誌。

  MRI灌注和彌散加權檢查在選擇可能從IV-tPA中獲益的卒中患者方麵,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為了在經MRI選擇並且接受IV-tPA治療的急性卒中患者中確定良好轉歸的預測因素,研究者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資料進行了分析。患者來自於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經MRI選擇後,在症狀起始後6小時內接受了IV-tPA治療。采用NIHSS評估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並依據改良Rankin量表在90天後評估臨床轉歸。轉歸良好被定義為改良Rankin量表評分為0~1。利用多變量回歸分析確定良好轉歸的預測因素。

  結果顯示,在174例患者中,有83例(48%)實現了良好轉歸。這些患者較為年輕(中位年齡:62對67歲;P=0.001),入院時NIHSS評分較低(中位評分:11對15;P<0.001),並且彌散加權成像損傷較小(中位體積:12.9ml對20ml;P=0.001)。兩組患者在灌注加權成像損傷體積和起病至治療時間方麵基本相似。年齡(P=0.017)、入院時NIH卒中量表評分(P<0.001)和彌散加權成像損傷體積(P=0.047)被確認為轉歸良好的預測因素。

  相關鏈接:Pretreatment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Lesion Volume Predicts Favorable Outcom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關鍵字:急性,卒中,溶栓,轉歸,預測,因素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