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者日前報告,對於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行肢體缺血預適應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即使是令肢體缺血時間達10分鍾的患者及危重病人中。研究報告3月17日在線發表於美國《Stroke》(卒中)雜誌。
製造肢體短暫性缺血已被證明可對遠程髒器產生的缺血耐受效應。這種現象被稱為遠程肢體缺血預適應。為確定增加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肢體缺血持續時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者進行了這項遠程肢體缺血預適應IB期研究。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每24至48小時進行一次肢體預處理,共14天。肢體預處理包括血壓袖帶包繞肢體充氣至200mmHg為時3.5分鍾,緊接著再灌注5分鍾。在引入階段,研究者預處理上肢,但事實證明不可行,之後便開始以類似方式預處理下肢。然後,缺血時間逐步增加至7.5分鍾和10分鍾。每次處理後,進行視覺類比量表(VAS)和肢體神經血管並發症檢查。
結果,共有33例患者完成了研究,平均年齡為(53±12)歲,平均Hunt Hess評分2.4±0.9。在引入階段,完成的平均預處理次數為7.7±2.4,平均視覺類比量表評分為3.6±3.4。在劑量升級階段,完成的平均預處理次數為8.6±2.1,7.5分鍾組和10分鍾組的平均視覺類比量表評分分別為1.8±2.2和2.5±2.9。沒有一次預處理因為受試者不適而提前終止。沒有觀察到客觀的神經血管損傷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