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超早期腦梗死:CT價值受肯定

作者:徐蔚海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1-02-24

inserted image

   (圖為:徐蔚海教授在國際卒中大會現場)

  自1995年以來,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用於治療超早期腦梗死在國際上獲得推廣。目前,靜脈rtPA治療卒中時間窗已延長至4.5小時,而靜脈+動脈溶栓、動脈溶栓及動脈取栓相關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然而,超早期腦梗死患者的影像評價方式仍存爭議。在本屆ISC上,學者們就此進行了充分討論。從總趨勢看,CT因其普及、相對廉價、可快速完成評價的特點,得到廣泛肯定。

CT價值在實踐中凸顯從經典臨床試驗看,CT已被證實是篩選適合rtPA治療患者的首選方式。在15年臨床實踐中,CT價值獲進一步肯定。在有經驗的神經科和急診醫生手中,多排螺旋CT可使卒中治療決策的確立在5分鍾內完成。這一特點有助於臨床醫生充分貫徹“時間就是大腦”的策略,減少從就診到開始溶栓(door to needle)的時間。

MRI存在局限性相對而言,盡管磁共振成像(MRI)技術也在進步,但仍需要15分鍾左右的時間。患者體內有金屬物品等也對其應用有影響。即使在歐美發達國家,多年來24小時MRI檢查也隻能在少數醫學中心實現。上述因素鞏固了CT在超早期卒中診療中的地位。

技術不斷發展結合艾伯塔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ASPECT),CT可準確判斷溶栓效果及患者預後。多模式CT[CT+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有助於判斷卒中患者血管情況(狹窄、閉塞和側支循環)、梗死灶大小及有無半暗帶。CTA的原始圖像與DWI(彌散加權成像)圖像符合度較好。更重要的是,多模式CT在與多模式MRI(DWI +灌注MRI+MRA)具有相似功能同時,可在更短時間內完成。這一特點使CT在時間窗延長的臨床試驗中也具有很好前景。

模式選擇有觀點認為,通過普通CT已足夠進行臨床決策,且更節省時間;也有觀點認為,多模式CT盡管較普通CT延長了時間,但更有助於患者病因學確定和準確決策。在CT和多模式CT間的選擇,應據各中心實際情況來決定。

  須指出,多模式CT研究在國內開展仍不充分。中國人群多發顱內血管狹窄高發,這對CT灌注成像和CT原始圖像分析的幹擾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北京協和醫院 徐蔚海 發自美國洛杉磯)

關鍵字:腦梗死,CT,國際卒中大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