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卒中亞型的相關性可能有利於更有效地預防卒中。在1987-1989年間,我們對13560例無臨床卒中的男性和女性(45~64歲)進行了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ARIC)研究的首次檢查,通過院內監測確定卒中發生率。
在平均隨訪15.7年間,發生82例出血性和621例缺血性卒中事件(131例為腔隙性卒中、358例為非腔隙性卒中、132例為心源性卒中)。結果顯示,頸動脈內膜中層較厚的患者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發生率較高。盡管此正相關性可見於所有卒中亞型,但校正年齡、性別和種族後,與出血性和腔隙性卒中相比,心源性和非腔隙性卒中發生的相對風險比(RR)較高。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位於最低五分位數(<0.61 mm)的受試者相比,位於最高五分位數(≥0.85 mm)患者校正後的出血性、腔隙性、非腔隙性和心源性卒中發生的RR分別為2.55(95% CI 1.09~5.94)、2.89(95% CI 1.50~5.54)、3.61(95% CI 2.33~5.99)和6.12(95% CI 2.71~13.9)。此外再經協變量校正後,非腔隙性卒中和心源性卒中發生的RR降低,但仍具統計學顯著性(趨勢P值均<0.001)。與白人相比,黑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腔隙性卒中的相關性略強(交互作用P值為0.07)。
研究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各亞型卒中發生風險升高均相關,但該相關性可能依亞型不同而異。 [Stroke 20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