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曆摘要
患兒女,2歲8個月,外傷後左下肢間歇跛行2個月餘。間斷發熱11天,少語,尿失禁半天。
查體:精神差,表情淡漠,不能獨站,雙上肢肌張力高,肌力可,震顫(+);雙下肢肌張力稍低,肌力可疑下降。病理征(-)。
輔助檢查:頭顱磁共振成像(MRI)示雙側大腦半球腦白質彌漫性、對稱性長T1長T2信號,信號強度與腦脊液相近,弓形纖維大部受累。內囊後肢、外囊、最外囊、腦幹背側受累(圖1,2)。胼胝體內下緣受累(圖3)。雙側尾狀核頭輕度腫脹,T2WI呈稍高信號。豆狀核及丘腦未見異常。液體衰減反轉恢複(FLAIR)像雙側額頂葉白質可見對稱性低信號,部分區域趨於囊性變,殘存少量線狀稍高信號(圖4)。小腦萎縮,小腦白質內見T2WI及FlAIR高信號區。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半卵圓中心、頂枕葉及胼胝體可見條片狀高信號(圖5),餘病變區呈低信號。
MRI診斷為白質消融性腦白質病。本例得到臨床證實。
討論
白質消融性腦白質病,是近期才為人們所認識的腦白質病,亦稱兒童共濟失調伴中樞神經係統髓鞘化低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位於染色體3q27和14q24,為真核起始因子異常所致。
該病臨床表現有特異性。患兒出生時精神運動發育正常,發病年齡為嬰幼兒晚期或兒童早期。症狀出現前常有輕微頭顱外傷或感染史,同樣的原因可使症狀進一步加重,有時可導致嬰兒期和青春期早期患者發生昏迷。
該病也可表現為慢性進展過程,常見症狀為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痙攣狀態、步態異常,或僅表現輕微的智力損害。疾病晚期可表現為視神經萎縮和輕度癲癇。疾病呈進行性發展過程。嚴重類型可導致患者早期(2~6歲)死亡。中度類型可生存至青年期。較晚發病者可於青少年晚期和成人期起病,病變過程較輕微。
白質消融性腦白質病腦脊液的典型特征為甘氨酸明顯升高。MRI表現具有較高特異性,表現為腦組織輕度腫脹,腦回略增寬,側腦室無擴張或呈輕到中度擴張。大腦半球白質改變明顯,T1WI、T2WI受累白質信號強度與腦脊液相等,病變早期缺乏以上典型改變。皮層下弓形纖維常常受累。內囊後肢常受累,外囊和最外囊正常。本例患兒中外囊及最外囊也受累,尾狀核頭輕度腫脹,T2WI信號升高。
以運動障礙起病、運動障礙重於智力障礙、神經影像學改變顯著重於臨床表現是本病的臨床特點,磁共振掃描是目前可靠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臨床診斷還需除外其他遺傳性及獲得性腦白質病,並找到相應的致病突變基因方可確診。
圖1、2 T2WI軸位,示雙側大腦半球腦白質彌漫性、對稱性長T2信號
圖3 T1WI矢狀位,示受累白質呈低信號
圖4 FLAIR軸位,雙側額頂葉深部腦白質呈低信號
圖5 DWI軸位,胼胝體、枕葉可見高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