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s Neurosci丨大腦在麻醉作用後恢複意識蘇醒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作者:醫學論壇網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4-08-01

【CMT&CHTV 文獻精粹】

導語:本文深入探討了麻醉劑對意識的抑製作用及其從麻醉中蘇醒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通過對動物模型的研究,揭示了麻醉劑如何通過特定的分子靶點和神經回路影響大腦活動,進而調控意識狀態。

研究背景

麻醉劑在醫學手術中的應用已有百餘年曆史,但其如何影響意識的機製仍是有待探究的科學領域。早期的脂質理論認為麻醉劑通過溶解在細胞膜的脂質中發揮作用,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理論逐漸受到質疑。近年來,分子藥理學的進步揭示了麻醉劑可能通過作用於特定的蛋白質靶點,如GABAA受體、NMDA受體等,影響神經信號的傳遞。此外,神經回路理論也表明,麻醉劑的作用可能涉及特定的神經解剖學位點。盡管如此,麻醉蘇醒的具體機製仍不完全清楚,這限製了麻醉管理的優化和患者術後恢複的改善。

2024年3月,Trends in Neuroscie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emergence from anesthesia”的文章,深入探討了麻醉劑如何通過分子和神經回路機製影響意識的恢複。

研究設計

本研究是一項基於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旨在探討麻醉劑如何通過分子和神經回路機製影響意識的恢複。研究使用了包括異氟醚、丙泊酚、氯胺酮和戊巴比妥多種麻醉劑,通過觀察動物模型在麻醉狀態下的神經活動和行為反應,評估麻醉劑的作用。研究特別關注了大腦中特定區域,如腹後內側核(VPM)的K+/Cl–共轉運蛋白2(KCC2)的表達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和意識狀態。研究還利用了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和電刺激等技術,操縱特定的神經回路,以揭示其在麻醉蘇醒中的作用。

研究結果

麻醉劑對意識的快速影響

研究揭示了麻醉劑如何迅速影響意識狀態。通過動物模型的觀察,研究者發現在麻醉劑作用下,大腦的VPM區域KCC2表達顯著下調。具體數據顯示,在多種麻醉劑(包括異氟醚、丙泊酚、氯胺酮和戊巴比妥)的影響下,VPM區域的KCC2水平在LORR(失去矯正反射)發生後不久即開始下降,並在整個MRS(最小反應狀態)期間持續降低。這種下調過程與麻醉劑引起的意識水平下降密切相關。

分子機製

進一步的分子機製研究表明,KCC2的下調是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實現的,由E3泛素連接酶Fbxl4驅動。實驗中,KCC2在Thr1007位點的磷酸化促進了其與Fbxl4的相互作用,導致KCC2的快速降解(圖1)。這一過程是GABAA受體介導的去抑製,加速了VPM神經元的興奮性恢複,從而促進了意識的恢複。

神經回路的調控作用

研究還發現,特定的神經回路在麻醉蘇醒中起著關鍵作用(圖2和圖3)。通過化學遺傳學、光遺傳學和電刺激等技術,激活特定的神經回路,如基底前腦-前額葉皮質回路、黑質-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等,可以顯著加速麻醉蘇醒。例如,光遺傳學激活VTA-NAc(腹側被蓋區-核伏隔區)多巴胺能神經元,以及化學遺傳學激活LC-NE(藍斑-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均能加速從異氟醚、七氟醚或地氟醚麻醉中的蘇醒。

神經抑製與蘇醒的關聯

對特定神經回路的抑製則會延遲蘇醒。例如,向PFC(前額葉皮質)微注tetrodotoxin (TTX) 以抑製神經活動,能夠延遲從七氟醚麻醉中的蘇醒。此外,研究還發現,尼古丁或抑製Kv1.2在大鼠CM(中央內側丘腦)中的作用可以逆轉七氟醚或地氟醚麻醉。

總結討論

本研究提供了麻醉蘇醒機製的新見解,強調了大腦內在的分子和神經回路在調控意識恢複中的關鍵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操縱特定的神經回路,可以加速或延緩麻醉蘇醒,這對於優化臨床麻醉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麻醉蘇醒的機製仍有許多未知之處,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這些分子和神經回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在不同麻醉劑和不同患者群體中的作用。此外,研究還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未解決問題,如麻醉蘇醒與自然睡眠覺醒的神經生物學差異,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機製改善術後患者的恢複。

參考文獻

SONG XJ, HU JJ.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emergence from anesthesia[J].Trends Neurosci. 2024, 47(5):355-366. doi:10.1016/j.tins.2024.02.006.

“醫學論壇網”發布醫學領域研究成果和解讀,供專業人員科研參考,不作為診療標準,使用需根據具體情況評估。

編輯:且行

二審:耳東

三審:清揚

排版:半夏

關鍵字:麻醉劑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