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駐地記者 孫國根)日前,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臨床研究團隊聯合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臨床研究團隊開展的一項基於生前生物標誌物和死後“腦病理”的大型隊列研究,揭示了不同臨床階段血液、腦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標誌物對預測基於金標準“腦病理”診斷的阿爾茨海默病(AD)的臨床價值,其中分子影像β澱粉樣蛋白和腦脊液生物標誌物在臨床各個階段的預測準確性都很高,而其它檢測僅可在臨床後期顯示較高的預測準確性。
該研究以“腦病理”為金標準,明確了不同臨床階段的血漿、腦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標誌物用於診斷AD的準確性,為不同臨床階段診斷AD提供了可靠的最佳方案。此成果近日已發表在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官方雜誌《阿爾茨海默病與癡呆》(《Alzheimer’s & Dementia》)(影響因子:17)。
鬱金泰介紹,AD是最常見的癡呆症,目前在臨床診斷AD仍十分困難,特別是AD臨床早期階段。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β澱粉樣沉積和磷酸化tau聚集。隨著全世界AD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目前在研究中可用於AD診斷的生物標誌物越來越多。但是,這些生物標誌物診斷準確性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於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分子影像和腦脊液中β澱粉樣病理或者臨床症狀。AD的臨床症狀和病理並不一致, 因為AD的病理早在癡呆症狀開始前10~20年就已經出現,並且隨著疾病進程不斷變化。因此,這些生物標誌物在不同的臨床階段中的預測性能可能不同。而AD診斷的金標準是基於“腦病理”的β澱粉樣和tau沉積,那麼目前常用的血漿、腦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標誌物 在不同的臨床階段預測屍檢病理的診斷準確性如何呢?
於是,研究團隊利用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影像學計劃隊列,納入了100名平均死亡年齡在82.6歲的受試者,這些受試者具有三種類型的生物標誌物,並且他們在生前評估了臨床診斷,以及在死後經過專業人士評估了大腦屍檢病理。研究團隊使用生前臨床診斷和死後病理診斷構建了AD病理譜係,探討了這三類標誌物在AD譜係變化的情況,並深入研究了這些生物標誌物預測屍檢AD病理的準確性。此外,研究還評估了生物標誌物與屍檢AD病理的風險之間的關係。
結果他們有三大發現:一是β澱粉樣-PET分子影像生物標誌物水平隨著AD屍檢病理的變化而變化,且不論是在臨床前期,還是臨床後期預測屍檢AD病理的準確性都很高。另外,β澱粉樣-PET水平的升高顯著增加AD病理風險;二是腦脊液生物標誌物水平也隨著AD屍檢病理的進展變化而變化。其中,腦脊液生物標誌物在臨床前期和後期預測屍檢AD病理的準確性都僅次於分子影像生物標誌物,而其它檢測隻在臨床前期表現出較高的診斷性能,有的檢測則在臨床後期才表現出較高的診斷性能。此外,它們水平的升高(或降低)也會增加AD病理風險;三是血漿生物標誌物作為目前最吸引人的生物標誌物,也能準確預測屍檢AD病理,但隻在臨床後期表現出較高的診斷性能。這些結果提示,血漿、腦脊液和分子影像生物標誌物均可用來精準診斷AD,但在不同的臨床階段預測AD病理的能力有顯著不同。
論文鏈接:
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