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血小板凝集反應
摘要 患者男性82歲,因反複發作意識喪失4年入院。患者因無誘因發作意識喪失、四肢強直,長期口服抗癲癇藥丙戊酸鈉,但發作次數增加。入院後調整丙戊酸鈉用量,3天後患者出現感染征象,診斷為癲癇,丙戊酸鈉過量所致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藥師提示,血常規的改變與丙戊酸鈉調整劑量有合理的時間關係,在停用丙戊酸鈉後、托吡酯加量前的換藥間隔期,給予氯硝西泮,同時加用葉酸。
丙戊酸鈉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抗癲癇藥,口服後胃腸道吸收迅速而完全,約1~4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有效血藥濃度為50~100 μg/ml,當血藥濃度超過120 μg/ml時可引起明顯不良反應。本文報告1例丙戊酸鈉引起血液係統損害病例,以藥師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建議,期待給臨床醫師和藥師以啟示。
病曆摘要
患者,男,82歲,因反複發作意識喪失4年餘入院。
現病史:4年前無誘因出現意識喪失,四肢強直,長期口服丙戊酸鈉0.5 g,每12小時1次。近2個月發作次數有所增加,每月2~4次。
既往史:20餘年前接受鼻咽癌治療手術,患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無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
入院查體:血壓160/100 mmHg,心率 88 次/分,呼吸 18次/分,體溫 36.5℃。神清語利,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 mm,對光反射靈敏,高級皮層功能檢查基本正常。額紋、麵紋對稱,伸舌左偏,左舌體腫大。轉頸聳肩有力,四肢肌力Ⅴ級,肌張力正常,感覺檢查無異常,共濟運動自如,頸軟。
治療過程:入院時血、尿、便常規及肝腎功能基本正常, 其中,紅細胞(RBC)4.11×1012/L ,血紅蛋白(HBG)140 g/L,白細胞(WBC) 9.57×109/L,血小板(PLT)101×109/L。予以丙戊酸鈉緩釋片每次0.5 g,每8小時1次。
用藥3天後,患者的丙戊酸鈉血藥濃度為92.46 μg/ml。用藥第8天,患者體溫38℃,出現咳嗽、喘息,咳少量痰,雙肺可聞及痰鳴音。血常規回報:RBC 3.85×1012/L,HBG 132 g/L,WBC 4.45×109/L,PLT 75×109/L。給予頭孢曲鬆(1 g,qd)、氨茶堿(0.25 g,bid)治療後,患者體溫降至37.4℃,丙戊酸鈉血藥濃度為72.56 μg/ml。用藥第10天,患者體溫正常,血常規:RBC 3.8×1012/L,HBG 131 g/L,WBC 2.7×109/L,PLT 47×109/L。
診斷:癲癇,丙戊酸鈉過量所致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藥師分析和建議
患者入院後將丙戊酸鈉用量調整,一般經過5個半衰期(丙戊酸鈉半衰期為10~20 h),藥物濃度達穩態,測得血藥濃度92.46 μg/ml,這已接近中毒濃度。而後因患者出現感染征象,複查血常規,發現白細胞及血小板較入院時均有下降。一方麵,感染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白細胞數量減少,但一般不會造成血小板數量減少;另一方麵,應用丙戊酸鈉後較多見血小板減少的不良反應,白細胞減少罕見,但患者血常規的改變與丙戊酸鈉調整劑量有合理的時間關係。
患者出現白細胞及血小板數量減少,可能不能單純用藥物作用、病情進展、其他治療等中的某一因素進行解釋,如果停藥換用其他抗癲癇藥5天後,即經過5個丙戊酸鈉半衰期,體內丙戊酸鈉已基本代謝,血象恢複正常,則考慮血液係統的損害與丙戊酸鈉相關。
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後,應根據藥物不良反應處理原則,首先停用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可疑藥物丙戊酸鈉。但患者患有癲癇,不能停用抗癲癇藥,可考慮換用血液毒性較小的托吡酯(每次25 mg,每晚1次),並在停用丙戊酸鈉後、托吡酯加量前的換藥間隔期,給予氯硝西泮(每次1 mg,每12小時1次),同時加用葉酸補充造血原料。換藥5天後,患者血常規回報:RBC 3.98×1012/L,HBG 139 g/L,WBC 5.83×109/L,PLT 135×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