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ICH)約占全部卒中病例的10%,但占卒中相關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三分之一。最初的原發損傷尤其與血腫的機械效應和細胞結構的物理破壞有關。繼發性損傷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發生,包括代謝後果,即炎症和神經毒性級聯反應,以及血腫擴大、突出、顱內壓升高和由於喪失自我調節而導致的全球血流灌注受損。在這種情況下,顱內壓升高可能是由腫塊效應、腦水腫、血腫擴大或腦積水引起的,及時治療可能會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然而,ICH人群中沒有很好地界定插入和管理ICP監測儀的適應症。目前美國心髒協會/美國卒中協會的指南為顱內壓監測提供了一個低強度(IIb級)的建議(GCS評分為≤8,臨床證據為經小腦幕突出,或重大腦室出血或腦積水)。此外,關於顱內壓升高的頻率(即,顱內壓≥20毫米汞柱)及其對預後的影響,以及因此監測和治療顱內壓的重要性的數據有限。
為了解決這些不確定性,近日一項發表在Neurology上的研究對Synapse-ICU研究中的ICH患者進行了分析。具體地說,該研究旨在評估ICH患者的顱內壓監測的特點、適應症和管理,並評估顱內高壓的發生率和管理。並進一步探討了在全球不同中心和國家之間使用顱內壓的可變性,以及ICU中的顱內壓監測和管理與6個月死亡率和神經學結果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對參加SYNAPSE-ICU研究的自發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分析,該研究是一項關於使用顱內壓監測的國際前瞻性觀察研究。本研究旨在描述在ICU住院的大量自發性腦出血患者中,顱內壓監測的臨床實踐、高顱壓的發生及其治療方法。進一步評估了住院死亡率,以及通過反向概率加權的傾向評分方法評估了顱內壓監測與6個月死亡率和預後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
587例腦出血患者中281例(47.9%)接受了顱內壓監測。
與未監測的患者相比,接受顱內壓監測的患者更年輕(61比67歲,p<0.001),出現雙眼反應的頻率更高(67.2%,比55.2%,p=0.008),入院時的神經狀況更好(GCS≤8,82.3%比88.8%,p=0.038),在ICU期間接受更高的治療強度。
70.5%(170/241)的患者ICH評分達到3或4。
近一半(46.6%)的患者(46.6%)在第一周內至少有一次ICP20≥發作。
腦室導管(53.6%)是最常用的裝置,與其他監測裝置相比(43.7%和64.9%),顱內高壓的發生率較少。
在加權COX回歸模型中,顱內壓監測與6個月死亡率的顯著降低相關(危險比,HR=0.49(95%可信區間CI=0.35~0.71,p=0.001),而與神經係統預後無關(OR=0.83,95%CI=0.41~1.68,p=0.6077)。
結論:ICH患者的顱內壓監測主要用於中危重患者。監測顱內壓與降低住院和6個月死亡率有關,但不能改善6個月的功能結果。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以產生更高水平的醫學證據,以支持關於ICH患者使用和治療的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