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馮建峰團隊研究發現,社交隔離與將來的癡呆症直接相關

作者:佚名 來源:Brainology 日期:22-06-14

複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團隊在 Neurology 期刊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s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With Later Dementia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社交隔離(Social Isolation)與認知相關區域的腦容量降低及癡呆症風險增加有關。與抑鬱和孤獨等風險因素不同,社交隔離與癡呆症風險增加26%相關。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複旦大學馮建峰教授表示,社交隔離是一個嚴重而又未被充分認識的公共衛生問題,而且通常與老年人有關。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社交隔離或與社交網絡脫節的狀態在加劇。識別處於社交隔離的人並提供資源,幫助他們在社區中建立聯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馮建峰團隊與英國華威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對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的462619人進行調查研究,他們在參與研究時平均年齡為57歲,在新冠大流行開始前被跟蹤隨訪了近12年。其中有41886人(9%)報告稱自己處於社交隔離狀態,有29036人(6%)報告稱感到孤獨。在整個研究期間,有4998人(1.08%)患上了癡呆症。

研究團隊收集了參與者的調查數據,以及各種物理和生物測量數據,包括磁共振成像(MRI)數據。參與者還進行了思維和記憶測試,以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

對於社交隔離,參與者被問到三個關於社交接觸的問題:

1、是否與他人住在一起;

2、是否每月至少拜訪一次朋友或家人;

3、是否每周至少參加一次社交活動,例如聚會、會議或誌願者工作。

如果參與者有兩個或三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那麼他們就被認定為處於社交隔離狀態。

在41886名處於社交隔離狀態的人中有649人患上了癡呆症,比例為1.55%,相比之下,其餘420733名沒有社交隔離的人中,有4349人患上了癡呆症,比例為1.03%。

在調整了包括年齡、性別、社會經濟地位、飲酒和吸煙以及抑鬱和孤獨等其他因素在內的因素後,研究團隊發現,社交隔離狀態的人在涉及學習和思考的各個區域(顳葉、額葉、海馬區)的大腦灰質容量較低。他們還發現,與沒有社交隔離的人相比,社交隔離的人患癡呆症的風險要高出26%。

研究團隊還研究了他們的孤獨感(loneliness),但經過調整後,發現孤獨感與發展成癡呆症之間並沒有很強的相關性。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複旦大學馮建峰教授表示,這項研究表明,處於社交隔離狀態的人的腦容量與其他人存在顯著差異,而這與認知和癡呆有關,這提示了社交隔離可能是癡呆症風險增加的早期指標。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顯示,處於社交隔離狀態的人與學習和思考相關的大腦灰質體積更小,這可能與癡呆症風險增加有關。

關鍵字:社交隔離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