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通過無創手段將頸動脈斑塊形態可視化並基於此描述其特征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當前的臨床實踐和AHA/ASA指南並未將斑塊特征作為決定患者是否應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因素之一。
一項來自Stroke子刊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在雙能量計算機斷層掃描中的部分特征有助於預測隨後30天內同側缺血性卒中的發生從而指導不穩定斑塊的臨床管理。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一項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納入了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的1185例患者的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圖像。研究人員分別篩選出了14例在30天內發生因頸動脈斑塊破裂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和42名未發生缺血性卒中且經危險因素匹配的患者。本研究基於單變量和多變量logistic回歸構建了預測模型,又篩選出後期60名患者(15:45)從而構成獨立測試數據集以用於評估模型的預測性能。
研究結果
(1)單變量模型表明,斑塊厚度(OR,1.59;95%CI,1.12至2.24;P=0.009)、狹窄程度(OR,1.05;95%CI,1.02至1.09;P=0.002)、斑塊潰瘍(OR,20.00;95%CI,3.42至116.80;P=0.001)和斑塊內出血(OR,7.22;95%CI,1.45至35.93;P=0.016)等因素與隨後卒中的發生存在顯著關係。
(2)管腔直徑(OR,0.62;95%CI,0.45至0.85;P=0.003)和最大外徑(OR,0.70;95%CI,0.50至0.99;P=0.046)與隨後卒中的發生呈負相關。
(3)基於多變量logistic回歸構建的預測模型最終納入了管腔直徑、最大外徑、狹窄程度、斑塊潰瘍和斑塊內出血等因素。該模型在獨立測試數據集中顯示出了較高的特異性(84%)和陰性預測值(90%),但敏感性(73%)和陽性預測值(61%)一般。模型的總體準確率為82%。
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的雙能量計算機斷層掃描特征可能有助於預測隨後30天內同側缺血性卒中的發生,基於模型預測有助於指導不穩定斑塊的臨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