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 PA)靜脈溶栓(IVT)已成為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標準治療方法。 然而,臨床醫生擔心IVT後的出血性轉化(HT)。HTs可分為兩種類型,I型出血性腦梗死(HI-1)和II型實質性血腫(PH-2)。 同時,為了防止複發性卒中或卒中進展,必須在AIS後48小時內開始早期抗血小板(EA)治療。 經IVT首次再通後,據報道有14%-34%的患者出現再通,這與臨床病情惡化和不良預後有關。 再閉塞可歸因於局部血栓、內皮損傷和可能的溶栓藥物本身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增加。 IVT後的EA治療可能會降低再次閉塞的風險,從而改善功能預後。
在HT發生後,EA治療是否安全,正如在現實生活中一樣,當由於害怕血腫擴大而確定HT時,抗血小板治療的開始通常會延遲。盡管已經證明抗血小板的使用可能與HT擴張和神經功能惡化無關,但關於這個問題的證據很少。美國心髒協會/美國中風協會(AHA/ASA)的指南僅建議根據具體的臨床情況和潛在適應症,考慮開始或繼續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事實上,缺血區內的HT可能與腦內出血有不同的病程和自然史。尤其是IVT後HI-1患者仍然可以獲得良好的神經功能結果。對於IVT後出現HI的AIS患者,既沒有合適的指南,也沒有關於EA治療的臨床研究。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探討靜脈移植後發生HI時,溶栓患者常規電針治療是否安全,以及是否能改善神經功能預後。本文發表在《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本研究是一項基於前瞻性多中心卒中登記、急性卒中患者計算機在線數據庫的回顧性分析,用於卒中管理質量評估(CASE-II,NCT04487340)。3個月時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由認證的外部臨床評估人員在標準化電話訪談中進行評估。所有電話采訪都被記錄下來並可追蹤。利用該登記冊,從2017年1月至2021 9月的87個參與中心中確定了連續接受IVT並伴有或不伴有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的AIS患者。從注冊數據庫中記錄以下患者特征:人口統計學、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中風史、高脂血症和心房顫動)、基線血壓、既往抗血小板使用情況、既往華法林使用情況、住院抗血小板使用情況、血栓切除術、起效至針時間(ONT),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基線得分,24 小時和7 天。
HI在24歲時通過腦部CT或MRI掃描確定 溶栓後數小時。HI-1被定義為不均勻的小瘀點,通常沿著梗死邊界,HI-2被定義為梗死區域內更融合的瘀點。阿司匹林(100–300 mg(由醫生決定)和氯吡格雷(75 mg)用於抗血小板治療。雙重抗血小板治療被定義為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使用。EA使用者被定義為24-48歲接受抗血小板治療的HI患者 IVT後數小時。非EA使用者為HI患者,24-48歲期間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療 IVT後數小時。非EA使用者進一步分為兩組,分別在IVT後2-14天開始抗血小板治療和超過14天開始抗血小板治療。主要轉歸為3個月時mRS為0–2的良好轉歸。次要轉歸包括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ND)和7小時內的HT擴張 。終點定義為NIHSS評分的增加≥7以內中風發作天數。
7年內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結果 不同抗血小板治療時間點(A-B)和不同卒中原因(C-D)的患者在3個月時的天數和良好預後。
共有842名HI患者從24名 4.5歲以內的溶栓患者 341例(40.5%)接受電針治療。EA用戶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結果(55.7%對39.5%,或1.565;95 CI 1.122至2.182;p=0.008)和較低的終止率(12.6%比21.4%,或0.585;95% CI 0.391至0.875;與非EA用戶相比,p=0.009)。電針治療與出血性轉化擴張無關(p=0.125)。傾向評分匹配後,EA治療仍然與良好的預後獨立相關(54.3%對46.3%,或1.495;95 CI 1.031至2.167;p=0.038)和較低的終止風險(13.5%比21.2%,或0.544;95% CI 0.350至0.845;p=0.007)。
根據目前的指南,抗血小板治療最好在中風發作後48小時內開始。原因來自兩項大型臨床試驗:中國急性中風試驗和國際中風試驗,這兩項試驗表明,在AIS發病後盡早開始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可適度降低複發中風或住院死亡的風險,並改善功能恢複。事實上,盡管人們擔心HT擴張,但研究中,約43%的HI-2患者在24至48歲之間仍接受抗血小板治療 小時數。這項臨床實踐表明,臨床醫生更關心AIS後由於沒有及時抗血小板治療而導致複發事件和病情惡化的風險,而不是HT擴張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