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態障礙如步態凍結(FOG)是帕金森病(PD)患者的高致殘性症狀,影響生活質量、發病率和獨立性。FOG患者盡管有意行走,但會突然出現無效的步態,通常被認為是 "粘在地上"。
當FOG發生在OFF狀態時,但可以通過多巴胺能藥物治療得到緩解,這被稱為 "左旋多巴反應性凍結 "或 "OFF凍結",而 "左旋多巴無反應性凍結 "對多巴胺能藥物治療的變化無動於衷,甚至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惡化為 "ON凍結"。
雖然丘腦下核(STN)的深部腦刺激(DBS)是治療嚴重PD運動症狀的既定方法,但其對步態困難和FOG的影響一直被討論得很有爭議。此外,皮層刺激方案,如重複經顱磁刺激多個目標,已被引入治療PD的FOG。 不同的潛在解剖學目標的存在表明,更廣泛的網絡參與了FOG的治療,這與目前關於其病理的網絡模型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FOG通常被理解為一種複雜的綜合征,超越了純粹的運動角度。
相反,一係列的成像研究表明,至少在一些患者的認知甚至邊緣回路可能在FOG的出現中進一步發揮關鍵作用。這種多網絡的觀點與現象學觀察相吻合,即FOG的觸發因素可以分為運動(如轉彎)、認知(如多任務)或邊緣觸發(如焦慮)。
因此,FOG被認為是由運動、認知或邊緣輸入到中腦運動區的信號失調導致的,幹擾了步態期間的自動運動。這種多網絡的觀點表明,平均而言,FOG可能通過調節運動、認知和潛在的邊緣通路來改善。
藉此,德國科隆大學的Daniel H. Lencha等人,假設STN-DBS通過調節基底神經節內的特定回路來緩解FOG,反映了運動、認知和邊緣功能。其次,假設與間腦運動區的結構連接也是這個有益網絡的一部分。
他們探究了47名PD和術前FOG的患者。主要使用步態凍結問卷(FOG-Q)來評估凍結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在18名患者的子集中,評估了標準化步行過程中的誘發FOG。通過使用一個公開的基底神經節通路模型,他們確定了與術後FOG變化有關的刺激依賴性連接。使用疾病特異性規範連接組,對先驗定義的間腦區域進行了興趣區域分析。
他們發現:術後6個月步態凍結明顯改善,標誌是凍結發作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減少。
改善FOG的最佳刺激量在結構上與運動區、前額葉皮層和球狀體相連。
這種連通性特征在留置交叉驗證中是強有力的。
在皮層下,對穿越小腦幕核和黑質的纖維的刺激與術後改善有關。
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發現了: STN-DBS可以通過調節與前額葉和運動皮層結構相連的特定通路來減輕FOG的嚴重程度。更加分化的FOG評估可能允許在未來區分特定FOG亞型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