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N:危重卒中患者的優化腸內營養策略

作者:佚名 來源:“ 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公眾號 日期:22-05-16

        卒中危重患者常合並意識水平下降、嚴重吞咽困難和胃腸功能受損,這是營養不良的主要危險因素。對於卒中患者,營養不良或高營養風險與死亡率、並發症和不良功能預後有關。因此,目前的指南建議意識水平下降或長期嚴重吞咽困難的卒中危重患者應盡早(在症狀出現後的最初72小時內開始)接受腸內管喂養。然而,卒中危重患者早期腸內營養的最佳熱量目標仍然存在爭議。

        一項納入了機械通氣危重患者在內的大型觀察研究表明,與存活率相關的最佳熱卡量約為預測能量需求的80%。然而,隨後進行的一項隨機試驗發現,低熱卡腸內營養(計算熱卡需求的40–60%)和標準腸內營養(計算熱卡需求的70–100%)相比,90天死亡率、喂養不耐受、腹瀉、感染並發症和住院時間方麵沒有顯著差異。另一項納入了ICU神經外科患者的隨機試驗顯示,與全熱卡腸內喂養(20.4 kcal/kg/天)相比,入院後第一周的低熱卡腸內喂養(12.8 kcal/kg/天)的胃腸道不耐受更低、呼吸機依賴性更少,並縮短住院時間。相比之下,一項針對輕-中度卒中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第一周能量攝入大於20.7 kcal/kg/天的患者比能量攝入小於20.7 kcal/kg/天的患者預後更好。這些相互矛盾的結果提出了以下問題:低熱量腸內營養或標準全腸內營養,哪種喂養策略在臨床上有益於重度卒中患者。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2022年4月來自西安西京醫院的江文教授和FangYang等在Lancet Neurology上公布了OPENS試驗結果。

        OPENS是一項多中心、研究者發起、前瞻性、開放標簽、隨機對照試驗,在中國西部的16家三級醫院和地區綜合醫院進行,盲法評價結局。急性嚴重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入院時GCS≤12分或NIHSS評分≥11),預期腸內營養超過7天的成人患者,被隨機分為(1:1:1)全腸內營養(估計熱量需求的70-100%)、改良全腸內營養(完全腸內營養加促動力藥物)或低熱量腸內營養(估計熱量需求的40-60%)。指定的營養方案在入院後24小時內開始,並持續7天。主要療效結局是90天不良結局(改良Rankin量表評分≥3)患者的比例,預先設定的主要安全性結局是第90天的死亡率,ITT人群評價。

        在2017年1月15日至2020年9月23日期間,共隨機了321名患者(每組107名),其中315名患者(175[56%]名男性,中位年齡71歲,IQR 60?78)被納入最終分析。該研究於2020年9月23日提前終止,因為兩組之間的死亡率存在顯著差異。

        90天時預後不良的比例沒有差異(改良全腸內營養82% vs 全腸內營養80%,aOR為0.87,95% CI 0.41-1.86,p=0.721;低熱量腸內營養(73%) vs 全腸內營養的 aOR為0.61, 0.30?1.27,p=0.186;低熱量腸內營養 vs 改良全腸內營養 OR 0.70,0.34-1.46,p=0.340)。低熱量腸內營養的90天死亡率顯著高於改良全腸內營養(34% vs 17%,aOR為2.89,95% CI 1.46-5·72; p=0.0023),而低熱量腸內營養和完全腸內營養(23%)(aOR 1.92,95% CI 1.00-3·69; p=0.049)以及改良全腸內營養和全腸內營養之間(aOR 0.61,0.29-1·28; p=0.187)的差異無顯著性。最常見的不良事件是肺炎,其發生率在各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78% vs 81% vs 75%;p=0.625)。

        最終作者認為,在嚴重卒中的早期階段,與全腸內營養相比,改良的全腸內營養或低熱量腸內營養並沒有顯著降低為期90天的不良預後風險。與改良全腸內營養相比,低熱量腸內營養可能與死亡率增加有關。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改良全腸內營養是否是最佳策略。

關鍵字:卒中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