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發表在Sleep雜誌上一項關於老年人長期研究數據的分析表明,那些稱自己在白天總犯困的人大腦中出現β-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可能性高出正常人三倍。這項研究增加了新的證據,即睡眠質量不佳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症的發展。
研究第一作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Bloomberg公共衛生學院精神衛生係的助理教授Adam P. Spira說:“飲食、運動和認知能力等因素被認為是預防阿爾茲海默症的重要潛在目標。但是睡眠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盡管這一情況可能正在改變。”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白天嗜睡與β-澱粉樣蛋白沉積之間存在關聯。一種可能性是白天犯困本身可能以某種方式導致這種蛋白質在大腦中形成。基於過去的研究,另一種更可能的解釋是睡眠紊亂(比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睡眠不足,會通過一種尚不明確的機製導致β-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形成,而這些睡眠紊亂也會導致白天過度嗜睡。
為了明確日間午睡與認知老化之間的縱向關係,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係的專家開展了一項研究,利用Rush Memory and Aging Project的1401名參與者的數據,研究了通過行為圖譜客觀推斷的日間午睡的縱向變化,以及在長達14年的隨訪中與AD的關係,結果發表在Alzheimer & Dementia雜誌上。
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午睡時間更長、更頻繁,而AD的發展加速了這種變化,使每年的午睡時間/頻率增加了一倍多。更長和更頻繁的日間小睡與AD的高風險有關。有趣的是,更多(更長或更頻繁)的日間小睡與一年後的認知能力更差相關,反之,認知能力更差與一年後更多的小睡相關。
其中,每天日間睡眠時間≥1小時的受試者與<1小時的受試者相比,其患AD的風險高40%;與每天日間睡眠次數較少的受試者相比,日間睡眠次數≥1次的受試者患AD風險要高40%。
綜上,白天過度的午睡和老年癡呆可能具有雙向關係,或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