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AD)是導致癡呆的主要原因,臨床上以漸進性記憶和功能衰退為特征,病理特征為始於內側顳葉的神經原纖維tau纏結和始於新皮質的澱粉樣斑塊。路易體癡呆是第二種最常見的癡呆類型,其核心臨床特征包括認知波動、錐體外係運動特征、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和視幻覺,病理特征是聚集的α-突觸核蛋白聚集到路易體和神經元和神經元突起中。了解這些疾病進展的差異對臨床管理、醫療保健利用和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關於AD臨床症狀軌跡的文獻與DLB相比顯示出不一致的結果。一些研究表明,相對於AD,DLB的下降速度更快,但其他的下降速度並不快。這種不一致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臨床診斷指南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此外,過去的研究主要依賴於臨床診斷,這些診斷可能代表了潛在病理的共存。例如,大約一半的AD患者也有路易小體的α-突觸核蛋白病理,類似地,多達一半的LBD患者具有AD的病理特征。
與臨床診斷相比,基於病理證實的診斷的研究提供了疾病的客觀黃金標準,因此需要充分了解這些疾病的疾病軌跡。橫斷麵神經病理學研究提供了特定疾病階段的臨床症狀的“快照”,並為特定臨床症狀的病理基礎提供了信息,而具有病理性癡呆診斷的縱向研究對於了解疾病進程的總體軌跡是必要的。這樣的研究很少,而且通常很少有重複的生前臨床測量,或存在隨訪期短、始於疾病後期、未跟蹤患者到生命結束等問題。
除認知障礙外,功能喪失,特別是執行自我護理任務的能力,是這些退化性疾病的一個明顯特征,並不可避免地與患者對家庭成員或正式照顧者的依賴有關。然而,很少有研究研究非認知特征的軌跡,如功能和依賴。近日,一項發表在Neurology上的研究旨在比較三個屍檢確認組:AD、AD+DLB和DLB的關鍵臨床特征的軌跡,包括認知、功能和依賴性。這是一項縱向、多中心、基於臨床的研究,包含詳細的每兩年一次的臨床評估,旨在預測AD和DLB患者的主要疾病結局。
目前的回顧性縱向研究包括62名屍檢確診為單純AD(n=34)、混合型AD+DLB(AD+DLB,n=17)、單純DLb(n=11)的患者。采用死亡時間為零的廣義估計方程模型,考察不同屍檢確診的患者(單純AD、AD+DLB和單純DLB3)患者的認知軌跡(Folstein Mini-Intelligence State Examination,MMSE)、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和依賴程度。這些模型根據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和基線特征進行了調整,包括錐體外征、MMSE、ADL和依賴程度。
在平均5.4±2.9年的隨訪時間中,參與者平均每隔6個月接受9.4±4.6次評估。
三組患者基線時的認知和功能狀態相似。
基線時,認知和功能在AD+DLB患者中高度相關,而在單純AD或單純DLB患者中不相關。
三組患者的認知和功能均有下降,但下降的軌跡不同。更具體地說,單純的DLB患者經曆了大約兩倍的認知能力與單純AD患者相比,混合病變組患者的功能減退和功能減退的比率增加了一倍。
在這項縱向研究中,發現在癡呆症患者中,路易體癡呆患者的認知和功能下降速度比單純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