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金森病(PD)相關殘疾的發展中,一個長期公認的過渡點是姿勢不穩定的發展。殘疾、步態和平衡之間的關係經常通過Hoehn和Yahr(HY)量表的棱鏡來檢查,這是第一個廣泛使用的PD嚴重程度量表。
嚴重程度是用以下標準進行分級的。
(1)單側受累,功能障礙很小或沒有;
(2)雙側或中線受累,沒有平衡障礙;
(3)雙側疾病,有輕度至中度殘疾,姿勢反射受損,身體獨立;
(4)嚴重致殘的疾病,仍能無障礙行走;
(5)限製在床上或輪椅上,除非有援助。揚科維奇及其同事後來開發了姿勢不穩/步態障礙(PIGD)評分,該評分來自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UPDRS),這是一個廣泛使用的結構化病史和臨床檢查。
PIGD包括無法根據變化的支持條件執行姿勢調整,以及以彎腰姿勢、手臂擺動減少和洗牌式步態為特征的帕金森病步態。這種PIGD表型與殘疾有關,包括認知和運動功能障礙的快速發展。全局認知、處理速度、記憶、注意力和言語流暢性等方麵的缺陷與PIGD表型有關,還與平衡障礙、反複跌倒以及入院和死亡的風險有關。此外,與震顫顯性表型的患者相比,PIGD顯性疾病患者表現出更大的運動和智力障礙。震顫顯性表型與更多的良性疾病和較慢的疾病進展有關。
Haaxma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最初表現為震顫的新患者的平均發病時間為3.6年,與表現為運動遲緩的患者相比,運動功能障礙(UPDRS III評分)的增長速度慢38%。Taylor及其同事27發現,盡管各組的基線運動和認知指標相似,但與震顫主導組相比,PIGD的MMSE評分的認知下降率在3年內高出1.5分。PIGD表型在癡呆與非癡呆的PD患者中也更常見。
阿爾維斯及其同事發現,在研究開始時被確認為癡呆的61名患者中,有60人有臨床意義上的步態和平衡障礙,這些發現與單一疾病機製相一致。
因此,疾病的進展也在表型的指定中起作用。與震顫優勢組和不確定組相比,PIGD隊列的疾病持續時間更長,PD體征更嚴重,盡管不同類別的年齡或多巴胺劑量沒有差異。此外,震顫主導組中有37%的人在頭四年中過渡到PIGD,另有35%的人在後四年中過渡。過渡到PIGD的患者在過渡後才被診斷為癡呆。相比之下,隻有4%的參與者從PIGD過渡到震顫主導的分類。這種順序性的進展與所提出的疾病從腦幹向上層腦區擴散是一致的,具有PIGD表型的個體有發展為彌漫性路易體疾病的高風險。然而,在最初的震顫優勢樣本中,有14%的人甚至在8年後仍未過渡到PIGD組,顯示出進展速度的顯著差異性。
藉此,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Frank M. Skidmore等人,著手確定是否有一些臨床特征構成了基線可檢測的體位不穩的 "風險表型"。他們在一個推導組中開發了一個風險表征,並在兩個驗證組中評估了該措施的有效性。為了使研究結果具有可操作性,他們將臨時表型稱為 "新出現的體位不穩(ePI)表型",並將結果作為一個臨床量表,即新出現的體位不穩評分表(ePIRS)。
他們利用帕金森病進展標誌物計劃(PPMI)的5年縱向去勢特發性數據(n = 301)研究了基線臨床因素與體位不穩定發展之間的關係。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了與未來體位不穩定相關的基線特征,他們將這個隊列命名為新出現的體位不穩定(ePI)表型。
他們在兩個保持不變的人群中評估了由此產生的ePI表型評分表的有效性,這兩個人群的體位不穩定風險明顯更高。
在301個配對比較中的289個中,新出現的PI表型在體位不穩定發生之前就被確認,中位進展時間為972天。
基線認知性能相似,但在ePI表型中下降得更快。
該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發現了一個ePI表型評分表(ePIRS),用於評估基線上,個人發展為體位不穩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