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放療與腫瘤)》上的一項研究中,荷蘭癌症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有一個解剖學上的新發現:人體內有一對先前被忽視且與臨床相關的“未知實體”,在接受放療的患者中保留它們可能會為其提供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
這個“未知實體”是該團隊在對100例前列腺癌或尿道腺癌患者進行回顧性隊列檢查,以評估PSMA PET/CT(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陽性區域的存在和形態時偶然發現的。與放射性葡萄糖注射液搭配使用時,該診斷工具可以突出顯示體內腫瘤。
研究人員發現的這個完全不同的腺體,位於鼻咽後部,它潛伏了相當長的時間,可以說是經被科學家們忽略了幾個世紀。
“管狀腺”結構,用藍色箭頭表示,其他主要唾液腺用橙色表示。圖片來源:荷蘭癌症研究所
該研究通訊作者、荷蘭癌症研究所的放射腫瘤學家Wouter Vogel解釋說:“人有三大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但新發現的不是在那裏。據我們所知,鼻咽中僅有的唾液腺或粘液腺在顯微鏡下很小,多達1000個腺體均勻分布在整個粘膜上。所以,想象一下,當我們發現這些時有多驚訝吧。”
唾液是我們消化係統運轉所必需的物質,主要由三大主要的唾液腺產生,即腮腺、下頜腺和舌下腺。在整個口腔和消化道中還有大約1000個小唾液腺,但它們通常太小而無法在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觀察到。
Vogel團隊新發現的要大得多,它顯示出似乎是先前被忽視的一對腺體,表麵上看是第四大主要唾液腺,位於鼻咽後部、上顎上方,靠近人類頭部的中心。
該研究第一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口腔外科醫生Matthijs Valstar說:“這兩個新發現的區域也具有唾液腺的其他特征。根據它們的解剖位置(在咽鼓管上方),我們稱之為‘管狀腺’(tubarial glands)。”
在對所有100例患者進行的PSMA PET/CT掃描,均發現存在這些管腺,並且對兩名屍體(一男一女)的身體檢查也顯示出神秘的雙側結構,從宏觀上可見引流管開口朝向鼻咽壁。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論文中解釋道:“據我們所知,這個結構並不符合之前的解剖學描述。據推測,它可能含有大量的漿液腺泡,對鼻咽/口咽潤滑和吞咽起到生理作用。”至於這些腺體是如何被識別出來的,研究人員表示,“管狀腺”是在顱底一個不易接近的解剖位置被發現的,用內窺鏡是很難辨認出來的,因為它們是一個更大腺體係統的一部分。此外,隻有更新的PSMA-PET/CT成像技術才能檢測到新唾液腺的結構,這超出了超聲波、CT和MRI掃描等技術的可視化能力。
此外,使用前瞻性收集的723例頭頸部癌症患者隊列的臨床數據,研究人員回顧性研究了放療對流涎和吞咽的影響。結果表明,放射線輸送至“管狀腺”後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並發症。因此,該研究結果不僅有益於未來的腫瘤學,而且似乎支持這個被忽視的神秘“未知實體”的結構確實是唾液腺。
不過,該團隊承認,還需要對更大、更多樣化的人群進行更多的研究來驗證他們的發現;但他們說,這一發現為癌症患者接受放療前提供了指導,因為唾液腺非常容易受到放療的損害。在接受放療的患者中保留這些腺體可能會為其提供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病理學家Valerie Fitzhugh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如果這是真的,它可能會改變我們看待這個區域疾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