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娟:腦小血管病的中醫治療策略

作者:會飛的大胖紙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0-12

中醫治療腦小血管病有獨特的治療理論基礎,王永炎院士提出的“虛氣留滯”理論,從中醫角度對腦小血管病病理過程進行了闡釋。

2020年10月10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郭蓉娟教授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20(CSA&TISC 2020)上,就有關“腦小血管病的中醫治療策略”從“臨床表現”、“病因病機”、“防治策略”以及“臨床研究”4個方麵進行了彙報探討。

臨床表現

從臨床表現來看,腦血管病是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它是一組綜合征,在臨床上早期可以沒有證狀,隨著病情會持續的加重,到後期到逐漸會出現情緒的問題,認知的問題、二便的問題,運動的問題等等。

在中醫的理論中,沒有單獨針對腦小血管病的疾病。①如果病人臨床出現昏昏沉沉,頭腦不清楚,出現頭暈等證,中醫將其歸為“眩暈病”。②如果病人臨床出現情緒障礙、焦慮抑鬱等證,中醫將其歸為“鬱病”。③如果病人臨床出現運動障礙,顫振小碎步等證,中醫將其歸為“顫證”。④如果病人臨床出現中風後各種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中醫將其歸為“中風病”。⑤如果病人臨床出現認知障礙等證,中醫將其歸為“癡呆”。

關於眩暈、欲病、顫症、中風以及癡呆,在中醫理論中均有的治療體係以及理論基礎。對腦血管病,根據患者不同症狀表現,中醫在不同的疾病理論體係中進行辨證論治,針對腦血管病的臨床表現,在《靈樞·口問》有提到:“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意為腦氣血不足,就會出現大腦昏昏沉沉、頭腦不清楚,耳鳴耳聾,頭疼頭重,目眩的症狀。與現今的腦小血管病的症狀類似。

病因病機

從西醫來講,腦小血管病為全腦疾病,受到相關危險因素的影響導致致使腦血管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導致出現灌注不良,進而出現腦神經的受損,這是一個病情不斷加重的進程。

針對這類疾病,近代中醫大家張錫純提出:“腦貧血者,其腦中之血過少,又無以養其腦髓神經,是以究其終極,皆可使神經使其所司也”。他認識到這類疾病是大腦貧血,供血不足所致,進而會影響神經,神經受損的症狀,這跟腦小血管病的發展進程是類似的。

中醫理論分“經”“絡”,目前的治療更重視經的治療,對絡的治療重視不夠。王永炎院士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與現代科學的相結合提出“病絡”理論,理論指出:“絡有常有邊,常則通,變則病,病則必有‘病絡’生,病絡生則‘絡病’成,此時產生的狀態,可為疾病狀態,也可為亞健康狀態。”

根據王永炎院士提出的理論,絡有三種功能作用。輸送血液氣血;②滲灌氣血,營養髒腑組織;③輸送髒腑代謝產物。絡即腦小血管,病絡即腦小血管受損,絡病即鬧小血管病。

防治策略

對於腦小血管病,西醫的主要防治策略思路是分層論治。中醫根據中醫獨特的理論基礎,有獨特的防治策略。1996年,王永炎院士進一步提出“虛氣留滯”的病機理論,闡釋了腦小血管病慢性複雜的病理過程。中醫是以“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的整體醫學模式去看待腦血管疾病,認為“虛、鬱、滯”是關鍵的致病因素。

中醫在這個理念指導下,中醫的腦血管病的治療是分期論治:①氣血津液病變期以益氣活血為主;②玄府病變期一通竅活血為主;③絡脈病變期以活絡通脈為主; ④腦髓病變期以補腎填精為主;⑤全身病變其則需要跟患者症狀進行具體的辨病、辯證分析,根據病邪的病位的不同分期進行論治。無論患者處於何種病期,中醫治療的重點均是益氣活血,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在腦小血管病的治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張錫純曾經提出:“峻補其胸中大氣,俾大氣充足,自能助血上升,且能斡旋其腦部,使不致耳鳴、頭卿、眩也”

臨床研究

研究結果——中醫證候積分

中醫治療腦小血管病,治療頭腦昏沉是非常有療效的。但是療效如何評估?療效的機製如何?仍有待探討。

郭蓉娟教授團隊擬定的益氣化痰活血通絡方,在“虛氣留滯”的理論基礎上,以益氣為要,固“虛氣”之本,正氣得複,則機體氣機運化得行,氣血津液輸布得暢;同時兼顧“留滯”之標,施以活血通絡、化痰除濕、軟堅散結,去“留滯”實邪,使脈道通利。

針對益氣化痰活血通絡方治療慢性腦血缺血患者關於機理的研究,共納入30例患者,由於疫情關係脫落6例。其中,實驗組14例,對照組10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實驗組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益氣化痰活血通絡方進行治療。基線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NIHSS評分、中醫證候積分)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後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下降(P<0.05)。組間比較,治療後實驗組中醫證候總積分及各單項積分均低於對照組(P<0.05)。

機製指標——腦血流量

同組內治療前後,實驗組治療後患側腦血流量(CBF)值、相對腦血流量(rCBF)值均較治療前上升(P<0.05);對照組治療後患側腦血流量值、健側相對腦血流量值、相對腦血流量值與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

組間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患側、健側腦血流量值、相對腦血流量值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後,實驗組相對腦血流量值高於對照組(P<0.05)。說明益氣化痰活血通絡方夠改善患者患側相對腦血流量,中醫確實能改善腦灌注。

通過對兩組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白介素IL-6以及基質金屬蛋白酶MMP-9、細胞間粘附分子Icam-1等標誌物的檢測比較,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抑製患者炎症、板塊內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麵優於單純西醫治療。

從中醫來看,中醫治療腦小血管病,從理論到方法到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如何進行詢證的依據;進行進一步機製探討,是接下來要做的工作。

關鍵字:腦小血管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