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士誤食野生毒蘑菇生命危在旦夕

作者:孫國根 範忭忭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9-07-19

        本網訊 (駐地記者 孫國根 通訊員範忭忭)近日,上海章女士(化名)誤食野外毒蘑後肝髒轉氨酶超標100多倍,出現重症肝病症狀,生命危在旦夕,急送複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重症肝病科搶救。

        據該中心重症肝病科主任王介非介紹,連日來,雨水增多、氣溫升高,上海進入梅雨季,各類野生蘑菇繁殖旺盛。章女士發現自家附近小樹林的蘑菇長勢喜人,且外觀與市麵上的香菇類似,於是采摘後便烹調食用。第二天,突然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在外院對症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章女士自覺無大礙,並未做進一步治療。誰知五天後中毒症狀卷土重來,章女士出現了意識恍惚等危險症狀,於是被轉至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重症肝病科搶救。入院後,章女士的轉氨酶數值已高達5000+單位/升,B超也提示肝髒已出現輕度彌漫性病變。而普通人肝功能正常值是40U/升以下,章女士超了100倍,這是典型的肝衰竭症狀,說明肝細胞損傷已很嚴重,且由食用毒蘑菇引起。

        如章女士體內的毒素不能及時清除會危及生命。後經該中心保肝降酶、抗感染、抗病毒、營養支持等綜合內科治療,目前章女士病情穩定,身體正在恢複中。

        王介非提醒,蘑菇是否有毒,現實中很難辨別,專業人士都需要借助設備才能分清,所以避免誤食毒菌中毒,最好辦法就是不要輕易采摘與品嚐不認識的蘑菇,更不要偏聽偏信他人的經驗之談。如果進食蘑菇後感覺身體不適,應及時到醫院診治,越早得到專業化治療,就可以越早控製病情的嚴重程度,有效減少並發症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此外,由於肝髒損害型中毒發病過程可分為潛伏期、腸胃炎期、假愈期、內髒損害期、精神症狀期和恢複期,有很多患者往往進入假愈期後會忽視治療使病情反複,應堅持治療方能盡早痊愈。

        附科普小鏈接:

        毒蘑菇的識別誤區

        誤區一:顏色豔麗的蘑菇才有毒。

        目前民間普遍認為鮮豔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事實上,根據顏色與形狀不能簡單區別蘑菇是否有毒,不能“以貌取菇”。

        誤區二:鬆樹底下的蘑菇沒有毒。

        有人說,長在陰暗、潮濕地方的蘑菇有毒,長在鬆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但白毒傘等一些有毒種類就是生長在幹淨整潔的鬆林中,因此不能簡單判斷。

        誤區三: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

        在一些人看來,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然而,有一些有毒蘑菇具有高級“偽裝術”,如亞稀褶黑菇表麵光滑,沒有鱗片和粘液,菌杆上也沒有菌托和菌環。一旦誤食以後,會導致溶血症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

        誤區四:蘑菇生蟲就沒毒。

        很多人堅信,生蛆、生蟲的蘑菇沒有毒,因為蟲子吃了毒蘑菇都沒有死。實際上許多劇毒的蘑菇成熟後同樣會生蛆、生蟲。有一些對蚊蟲、果蠅無害的蘑菇,卻對人有致命傷害。例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但人類吃了就會中毒。

        誤區五:毒蘑菇遇銀器會變色。

        民間流傳著將蘑菇跟銀器、大蒜、大米或燈芯草一起煮,可致銀器變色;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後可去毒。實際上,這個鑒別方式毫無科學依據,大蒜並不能起到解毒作用,銀器等也不會在與毒蘑菇同煮時變色。

關鍵字:野生毒蘑菇,,肝衰竭,,,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