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腦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動啟動

作者: 孫國根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8-09-21

        本網訊 (駐地記者 孫國根)一年一度,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家庭用藥》雜誌和上海複旦複華藥業有限公司協辦的“2018腦健康公益宣教活動”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在上海市科學會堂舉行,旨在喚醒和引導老百姓重視腦健康管理,讓幸福健康的退休生活長長久久,1000餘名市民興致勃勃地來到現場參與各項活動。

圖為上海科學會堂的傳播腦科學,促進腦健康——2018腦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動現場

        據記者了解,今年活動現場主辦方根據市民需求科學安排各項活動,有各科義診、免費谘詢、科普講座、頭腦風暴、醫師研討會等。

圖為上海科學會堂專家義診場景

        今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的主題是“記憶3秒鍾”(全世界每3秒就增加1例癡呆症),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18年全世界約有5000萬癡呆患者,2030年將達到8200萬,2050年將達到驚人的1億5200萬!如此龐大的數據,所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麵麵的。

        據與會專家、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管陽太教授介紹,從出生到成長,從壯年到老年,人的身體功能逐漸走向衰退,大腦也不能幸免。阿爾茨海默病初期,患者僅有相關的認知功能的下降,隨著病情的進展,會發展至生活能力的喪失,精神心理狀態的改變,其治療,目前隻能是延緩其發展,但這也將大大改善患者的個人和家庭負擔。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這次的講座中,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丁晶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內科韓燕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內科徐群教授帶來了精彩的講座。在場聽眾不時認真做筆記,拍照保存相關知識。他們表示,聽了講座後知道了,有些“退化”實則是病變,比如計算能力下降了,情緒發生改變等。人老了更應該關注健康,不該“自以為是”而任疾病發展。

        在海洋廳,聚集著百餘位醫師,圍繞著“癡呆症的全程管理”話題進行學術探討。研討會由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劉學源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神經內科湯薈冬教授、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內科尹又教授和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方瑉教授分別介紹了血管性癡呆全程管理,阿爾茨海默病全程管理及認知症的分級診療;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董強教授總結答疑。提高醫生的診療水平,能更大程度造福患者。

        在會場的大廳裏,設有義診谘詢台。滬上記憶門診專家接待到場聽眾的健康谘詢,並有認知功能檢測指導。聽眾們“有備而來”,自覺排隊,等候著專家的解惑釋疑。通過認知功能檢測,了解自己的認知狀況。通過今天的義診谘詢和現場答疑,聽眾可免去醫院就診辛苦;聽眾如有進一步需要,可獲得針對性的指導就診或相關的健康指導,可謂收獲滿滿。

        據悉,“腦健康公益宣教活動”自2009年啟程至今,已連續舉辦10年。十年來,上海各大醫院醫生踴躍參與活動,踐行醫者使命,普及宣傳科普知識。授課專家既介紹疾病防治知識,也作為義診專家,免費為市民進行谘詢活動。今天是腦健康公益宣教活動第10年紀念日,上海醫學會評出12位“優秀腦健康使者”,並頒與證書以示鼓勵,感謝他們給大眾普及宣傳腦健康知識,並希望在未來有更多的醫者參與到該項活動中。

        12位“優秀腦健康使者”分別是:汪昕、管陽太、董強、劉學源、劉振國、趙玉武、蔡定芳、吳丹紅、湯薈冬、程潔、張利軍、孫燕。

圖為上海醫學會向2009-2018年持續參與腦健康公益宣教活動的12位專家頒發“優秀腦健康使者”獎

        “優秀腦健康使者”代表汪昕教授表示,感謝醫學會給予的肯定和鼓勵,作為醫者,大眾的腦健康是首要關心的問題,將“關口”前移,在治療之前學會預防,將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大眾的腦健康整體水平,也能一定程度地早發現早治療,控製病情的快速發展,從而使個人、家庭及社會獲益。

        據悉,本次活動的開幕式由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國教授主持,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管陽太教授、複旦大學藥學院常務副院長潘俊副教授、上海市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譚鳴教授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關鍵字:腦健康,阿爾茨海默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