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麵神經麻痹也稱Bell麻痹,是常見的腦神經單神經病變,為麵癱最常見的原因。臨床特征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達到高峰,表現為單側周圍性麵癱,無其他可識別的繼發原因。該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療可以加快麵癱的恢複,減少並發症。
診斷
1、臨床特點
1.任何年齡、季節均可發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達到高峰。
3.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周圍性麵癱,如受累側閉目、皺眉、鼓腮、示齒和閉唇無力,以及口角向對側歪斜;可伴有同側耳後疼痛或乳突壓痛。根據麵神經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側舌前2/3味覺消失、聽覺過敏、淚液和唾液分泌障礙。個別患者可出現口唇和頰部的不適感。當出現瞬目減少、遲緩、閉目不攏時,可繼發同側角膜或結膜損傷。
診斷特發性麵神經麻痹時需要注意:(1)該病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病史和體格檢查。詳細的病史詢問和仔細的體格檢查是排除其他繼發原因的主要方法。(2)檢查時應要特別注意確認臨床症狀出現的急緩。(3)注意尋找是否存在神經係統其他部位病變表現。(4)注意詢問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傷、結締組織病、麵部或顱底腫瘤以及有無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觸史。
2、診斷標準
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達到高峰。
2.單側周圍性麵癱,伴或不伴耳後疼痛、舌前味覺減退、聽覺過敏、淚液或唾液分泌異常。
3.排除繼發原因。
3、鑒別診斷
在所有麵神經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為特發性麵神經麻痹,30%左右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蘭-巴雷綜合征、多發性硬化、結節病、Mobius綜合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等。
對於急性起病的單側周圍性麵癱,在進行鑒別診斷時,主要通過病史和體格檢查,尋找有無特發性麵神經麻痹不典型的特點。特發性麵神經麻痹不典型表現包括:雙側周圍性麵癱;既往有周圍性麵癱史,再次發生同側麵癱;隻有麵神經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無力;伴有其他腦神經的受累或其他神經係統體征。
治療
1、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
對於所有無禁忌證的16歲以上患者,急性期盡早口服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以促進神經損傷的盡快恢複,改善預後。通常選擇潑尼鬆或潑尼鬆龍口服,30~60 mg/d,連用5 d,之後於5 d內逐步減量至停用。發病3 d後使用糖皮質激素口服是否能夠獲益尚不明確。兒童特發性麵神經麻痹恢複通常較好,使用糖皮質激素是否能夠獲益尚不明確;對於麵肌癱瘓嚴重者,可以根據情況選擇。
2.抗病毒治療:
對於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據情況盡早聯合使用抗病毒藥物和糖皮質激素,可能會有獲益,特別是對於麵肌無力嚴重或完全癱瘓者;但不建議單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抗病毒藥物可以選擇阿昔洛韋或伐西洛韋,如阿昔洛韋口服每次0.2~0.4 g,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韋口服每次0.5~1.0 g,每日2~3次;療程7~10 d。
3.神經營養劑:
臨床上通常給予B族維生素,如甲鈷胺和維生素B1等。
2、眼部保護
當患者存在眼瞼閉合不全時,應重視對患者眼部的保護。由於眼瞼閉合不攏、瞬目無力或動作緩慢,導致異物容易進入眼部,淚液分泌減少,使得角膜損傷或感染的風險增加,必要時應請眼科協助處理。建議根據情況選擇滴眼液或膏劑防止眼部幹燥,合理使用眼罩保護,特別是在睡眠中眼瞼閉合不攏時尤為重要。
3、外科手術減壓
關於外科手術行麵神經減壓的效果,目前研究尚無充分的證據支持有效,並且手術減壓有引起嚴重並發症的風險,手術減壓的時機、適應證、風險和獲益仍不明確。
4、神經康複治療
可以盡早開展麵部肌肉康複治療。
5、其他
在國內臨床上,經常采用針灸和理療等方法來治療特發性麵神經麻痹,但是不同的專家對針灸和理療的療效和時機尚持不同意見,還需要設計更加嚴格的大樣本臨床試驗進行證實。
預後
大多數特發性麵神經麻痹預後良好。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後2~4周開始恢複,3~4個月後完全恢複。在麵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療,仍有70%在發病6個月後也可以完全恢複。部分患者可遺留麵肌無力、麵肌聯帶運動、麵肌痙攣或鱷魚淚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