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男性,常規血液透析後突發四肢無力,被送至醫院就診。患者有約20年高血壓和糖尿病史,糖尿病腎病病史1年以上,需透析治療。患者使用的降糖藥物在2個月前從磺脲類改為二甲雙胍。
症狀出現後1天,患者意識水平出現惡化,實驗室檢查顯示血糖42mg/dL。升糖治療後患者意識水平好轉,但無力無改善。腦MRI顯示雙側基底節異常。
患者症狀出現8天後轉至我院。神經係統檢查發現患者意識正常,存在對稱性帕金森樣強直(頸部及四肢運動強直,嚴重姿勢不穩,眼輪肌反射陽性,無震顫),近端肌無力,雙側反射亢進,雙側Babinski征陽性。
實驗室檢查結果如下:
血紅蛋白9.8g/ dL,血細胞比容32.9%,平均紅細胞體積83.1fL;
血尿素氮44mg/dL,肌酐9.2mg/dL,鈉134 mEq/L,鉀4.0 mEq/L,鈣8.8 mg/dL,無機磷4.7 mg/dL(參考範圍2.5-4.5 mg/dL),鎂3.0 mg/dL(參考範圍1.9-2.5 mg/dL),鐵26 mg/dL(參考範圍60-210 mg/dL);
葡萄糖158 mg/dL,糖化血紅蛋白6.1%。
出現症狀後10天,患者腦MRI(3.0T)顯示雙側基底節發生水腫,特別是殼核和蒼白球(圖A)。DWI和ADC圖上顯示的雙側蒼白球異常不如最初MRI顯示得那麼明顯(圖B、C)。值得注意的是,在偽連續動脈自旋標記(pCASL,一種不使用造影劑的灌注成像技術序列)上,提示雙側基底節明顯高灌注(圖D),伴大腦中動脈穿支或豆紋動脈擴張(圖E、F)。
症狀出現後10天的MRI檢查:
(A)T2加權成像顯示雙側豆狀核高信號。
(B)彌散加權成像上高信號不太明顯。
(C)雙側豆狀核周圍表觀擴散係數增加,但雙側蒼白球異常不太清楚。
(D)假性連續動脈自旋標記顯示雙側基底節明顯高灌注。
(E、F)軸位和3D飛行時間磁共振血管造影顯示大腦中動脈穿支或豆紋動脈(箭頭所示)擴張。
診斷及隨訪
患者的鑒別診斷包括腦靜脈血栓形成、甲醇/氰化物中毒和缺氧缺血性腦病,均可根據患者病史和實驗室檢查進行排除。此外還考慮了外髓鞘溶解的可能性,然而在血液透析期間,預計患者的血漿滲透壓變化隻有5mOsm/L。另外,雙側蒼白球異常與外髓鞘脫髓鞘特點一致,患者被疑診為可逆性後部腦病綜合征,該病常與高血壓有關,症狀出現後1天患者血壓為200/80mmHg。
然而,患者臨床和放射學特征更符合糖尿病性尿毒症綜合征的表現,這是長期腎功能衰竭患者的一個最常見的重要鑒別診斷,但不總見於糖尿病和血液透析患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較低被認為是貧血導致的。
此後患者的帕金森樣症狀逐漸好轉;左旋多巴和激素衝擊治療療效不明確。症狀出現後23天,患者接受了隨訪MRI檢查,此時症狀已得到改善,T2加權成像顯示,雙側蒼白球高信號下降伴囊性改變,pCASL顯示輕度低灌注(圖G-I)。
症狀出現後23天的MRI檢查:
(G)T2加權像顯示豆狀核點狀高信號,表明存在囊性病變。
(H)由於T2豆狀核透過效應,DWI顯示豆狀核細微高信號。
(I)偽連續動脈自旋標記顯示雙側豆狀核灌注輕度下降。
此後患者轉院進行康複治療,但頻繁出現低血糖發作,發病1.5個月後死亡。
討論
本病例說明了糖尿病尿毒症綜合征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征。盡管這種綜合征最初在亞洲被描述,但在白種人中也有報道。這種綜合征的發病率仍然不清楚。台灣一家大型醫院5年期間僅有12例病例報告。
該例患者不僅出現帕金森樣症狀,同時具有錐體束征,這是以前未曾描述過的,在最近才得到認識。錐體束障礙可能是由於基底節的水腫性病變引起的,累及內囊後肢的皮質脊髓束。該綜合征的其他症狀包括意識、構音障礙,吞咽困難,以及舞蹈症。一些患者的神經係統症狀可得到改善,病灶通常消退(通過常規MRI評估);然而,大多數病例預後較差。
該病例所觀察到的彌散異常與既往文獻報道的一致。以殼核為主的表觀擴散係數輕度增加,豆狀核周圍明顯增加,提示血管性水腫,但在急性期蒼白球中可降低,提示細胞毒性水腫。病程後期,蒼白球表觀擴散係數增加,可見囊性改變。殼核和蒼白球之間的變化不一致的機製尚不清楚。
目前對於此綜合征的腦灌注變化了解甚少。本病例表現為急性期基底節灌注增加,並在此後的階段降低(pCASL序列)。這些發現與以前病例報告中,症狀出現後3周基底節區灌注增加、2周後下降的報道相一致。這些結果提醒我們,急性期基底節灌注增加,後期下降。
此外,該病例表明了pCASL的實用性,在許多臨床MRI掃描中容易實現,可用於腎功能不全患者的灌注評價,對於此類患者而言,造影劑(例如釓)是禁用的。
最後,我們在該病例中發現,飛行時間MRA顯示擴張豆紋動脈擴張。一例既往病例的MRA也顯示了豆紋動脈的顯著改變,認為其與基底節病變範圍有關。據推測,豆紋動脈異常擴可張導致局部充血(SPECT所示),並導致傳統MRI所示的基底節病變。有趣的是,動物研究表明,尿毒症高血壓小鼠存在腦動脈肌源性收縮受損。
另外,一項人體研究顯示,繼發於慢性腎衰的貧血患者的腦血管舒張能力下降,這提示貧血更值得關注,雖然該綜合征很少提及血液學結果。考慮到透析期血壓變化頻繁發生,很容易讓人推測血壓變化促使動脈自動調節失敗,從而導致長期腎衰患者出現豆狀核水腫性病變,特別是那些存在糖尿病和貧血的患者。
本病例突出了糖尿病性尿毒症綜合征,或更精確地說是尿毒症豆紋動脈綜合征的臨床和放射學特征。該臨床病例值得神經科、腎髒科、放射科醫生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