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易被誤診的顱內低壓綜合征

作者:奶爸當家 來源:醫脈通神經科 日期:17-03-27

顱內低壓綜合征(SIH)係指側臥位腰穿腦脊液壓力在60 mmH20以下的一種病症,可由多種原因引起[1]。其特征性表現是體位性頭痛,即站立、坐位和活動時頭痛加劇,平臥時頭痛減輕或消失,可伴有惡心、嘔吐,甚至眩暈、耳鳴、視力障礙、視野缺損、複視、聽力改變、頸項僵直等。頭部MRI呈硬腦膜彌漫性、均勻性增強。側臥位腰穿腦脊液壓力低於60 mmH20,有些患者甚至可為0。

病例回顧

首先我們先來看兩個顱內低壓綜合征的病例,了解一下這種病的臨床表現。

病例一[2]

患者,女,47歲,因頭痛、嘔吐1個月入院。患者曾在當地醫院做頭部CT掃描未見異常,腰穿檢查腦脊液為均勻血性,壓力>200 mmH2O,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在當地予以絕對臥床、止血、脫水、護腦等治療1個月,效果欠佳而入我院。入院時仍頭痛劇烈,伴有惡心、嘔吐,抬頭時症狀加重(不能下床活動),專科查體有可疑腦膜刺激征,無其他神經係統陽性體征。

當時考慮為顱內高壓引起的頭痛、嘔吐,遂予以20%甘露醇125ml靜脈滴注,每日兩次,症狀無緩解。行腰穿檢查,壓力測不到,腦脊液清亮,送常規、生化、細胞學檢查正常。立即停用甘露醇,大量口服及靜脈補液,數天後頭痛、嘔吐等症狀緩解出院。

臨床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低顱壓綜合征。

病例二

患者,女,43歲,因反複頭痛、嘔吐1個月入院。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以前額和後枕部為主,脹痛、隱痛。坐起和站立時明顯,平躺後好轉,有時伴有嘔吐。起病來無明顯發熱。在當地醫院行腰穿檢查,壓力50 mmH20,腦脊液白細胞130X106/L,單核0.70,多核0.30,葡萄糖、氯化物正常,蛋白質0.752g/L,診斷為“病毒性腦膜炎可能”。給予抗病毒等對症支持治療,效果不佳,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

查體:T 36.5℃,R 16次/分,P70次/分,BP120/70mmHg,腦神經征(—),頸抗一橫指,克氏征(+),布氏征(—)。入院診斷:頭痛查因 ①低顱壓綜合征?②病毒性腦膜炎?

入院複查腰穿,壓力50 mmH2O,腦脊液白細胞110×106/L,單核細胞0.75,多核細胞0.25,葡萄糖、氯化物正常,蛋白質0.67g/L,三大染色、病毒全套、微生物全套均未見異常。囑患者平臥位,減少直立活動,加強補液等治療一周後頭痛消失。

最後診斷:低顱壓綜合征。追蹤2個月未再出現頭痛等異常。

病例解析

病例一中,患者在當地經影像學和腦脊液檢查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初行腰穿檢查時,壓力>200 mmH20,為顱高壓所致頭痛、嘔吐。經持續脫水降顱壓等治療後,患者出現與體位有關的反複頭痛、嘔吐,經腰穿證實為低顱壓,停用脫水藥,加強補液治療後,症狀完全緩解。

在臨床工作中,遇到與體位有關的頑固性頭痛、嘔吐,尤其是持續脫水降顱壓後(原診斷為顱高壓),需脫水降顱壓治療,如蛛網膜下腔出血、腦炎等急性期),症狀反而加重時,要警惕低顱壓的可能,及時行腰穿測壓證實,施行正確的治療方案。

病例二中,患者為站立、坐位、活動後頭痛加重,平躺後緩解,病程中無發熱,抗病毒治療無效,要考慮低顱壓綜合征的可能。進一步行腰穿腦脊液檢查,壓力低於60 mmH20,腦脊液病毒、微生物等相關檢查未見異常,雖然腦脊液有白細胞及蛋白質增高,但不能簡單認為是顱內感染,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因為低顱壓綜合征患者腦脊液也可出現這種改變。

患者按照低顱壓綜合征治療,采取平臥位,盡量減少起床直立活動,積極補液(靜脈滴注生理鹽水2000~2500 mL/d)的同時,每天喝較多的鹽開水,鼓勵患者進食、咀嚼含鹽量較高的食物等,通過一周的治療,頭痛明顯緩解,支持低顱壓綜合征診斷。

診斷與鑒別診斷要點

在診斷過程中,顱內低壓綜合征患者的許多臨床表現(頭痛、惡心、嘔吐和輕度頸項抵抗等)都和顱高壓相似,診斷時要注意鑒別。而部分低顱壓綜合征病人由於硬腦膜充血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細胞和蛋白可漏出至蛛網膜下腔,造成患者腦脊液中紅細胞數、白細胞、蛋白有輕至中度升高。當腦脊液中有大量紅細胞存在時,應注意與蛛網膜下腔出血相鑒別。

顱內低壓綜合征的診斷

顱內低壓綜合征可根據下列特點做出診斷:

①頭痛與體位有明顯關係、坐起或站立時頭痛劇烈,平臥則很快消失或減輕;

②頸項有不同程度的抵抗;

③直立位比平臥位心率減慢;

④側臥位腰穿壓力在60mmH20以下;

⑤臨床排除枕骨大孔和椎管阻塞。

顱內低壓綜合征的鑒別診斷[3]

1. 顱內壓增高

顱內壓增高的臨床症狀與顱內低壓綜合征相似,均有頭痛、惡心、嘔吐和輕度頸項抵抗,但顱內高壓有下列特點可做鑒別。

① 頭痛在久臥後加重,站立時減輕;

② 眼底視乳頭水腫;

③ 有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如腫瘤、腦寄生蟲病、炎症等;

④ 大多數患者有神經係統損害體征;

⑤ 腰穿腦脊液壓力增高;

⑥ 腦CT掃描可發現腦實質損害及腦室擴大等改變。

2. 腦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腦膜刺激征和腦脊液紅細胞增多,因此,亦容易與顱內低壓綜合征相混淆,不同點在於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以下特點:

① 起病突然,還可伴有短時意識障礙;

② 頭痛劇烈,臥位不減輕;

③ 腦膜刺激征甚為明顯,並可伴有動眼神經麻痹、視網膜前出血和玻璃體內積血;

④ 腰穿腦脊液壓力增高,血性腦脊液;

⑤ 頭部CT可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征象。

3. 感染性腦膜炎

腦膜炎最常見的症狀是嚴重的頭痛,伴頸項強直、突然發熱和精神狀態改變。但症狀一般與體位改變無關。患者多有前驅感染史。感染性腦膜炎腰穿檢查測得腦脊液壓力通常較高,有白細胞、糖、氯值的改變,頭部MRI增強掃描通常表現為位於腦表麵及腦池、腦溝、裂內平滑細條帶狀的軟腦膜強化。感染性腦膜炎可以合並低顱壓,治療時應注意聯合治療。

4. Chiari's畸形

可有頭痛,但與體位關係不大,腰穿腦脊液的壓力正常或偏高,MRI上患者影像學表現常有小腦扁桃體下疝,但無腦膜強化,且該病多合並腦積水及脊髓空洞,腦的移位不像SIH那樣可以自然緩解[4]。與SIH比較,其共同點是小腦扁桃體下移,但其它方麵與之相反。

5. 轉移性腦膜癌瘤病

中老年人多見,慢性起病,以肺癌、乳腺癌多見。患者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症狀,且與體位無關。頭部MRI硬腦膜為彌漫性或結節狀的增強,凸凹不平[5]。腦脊液可以發現癌細胞。

參考文獻

[1] 呂傳真,周良輔.實用神經病學(第四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56-358.

[2] 楊連粵.神經內科臨床心得[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51-255.

[3] 安得仲.神經係統疾病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92-93.

[4] 高元桂 , 蔡幼銓 , 蔡祖龍 . 磁共振成像診斷學 [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220.

[5] 馬林,於生元.蔡幼銓等.係統性惡性腫瘤所致腦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現[J].中華放射學雜誌,2001,3511-14.

關鍵字:顱內低壓綜合征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