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液體複蘇的“幹”與“濕”

作者:楊中華 來源: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 日期:17-03-27

最佳液體狀態是危重病治療的基礎。大量數據顯示優化血管內容量狀態能夠增加心輸出量和全麵的氧輸送,靜脈大量補液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另外,危重病患者大量補液的原因還包括:作為稀釋劑,人工營養和維持液體容量。

麵對危重病患者毛細血管滲透壓升高、鈉水儲留以及急性腎損傷,大量的液體聚集在間質內,這將在細胞水平降低氧輸送。在臨床上,這種液體過負荷可以表現為外周水腫和肺水腫,也可以累及其他器官。大量隊列研究顯示液體過負荷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血流動力學穩定後治療策略的目標應該為預防或治療液體過負荷。

以前的係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探討了液體過負荷,以及探討了液體平衡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但是這些研究設計、各組表現、人口學數據、幹預的時機和措施等差異很大。

2017年2月來自英國的Jonathan A. Silversides等在ICM上發表了他們的meta分析結果,目的在於評價危重病複蘇後期采用保守(conservative)或限製性(deresuscitative)液體複蘇對成人和兒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膿毒症或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了克服以前meta分析的弊端,該meta分析縮窄了研究人群、避免納入觀察性研究。

納入了11項隨機研究(n = 2051)的meta分析采用了隨機效果模式(random-effects model),最終發現保守或限製性(deresuscitative)液體複蘇策略和大量液體複蘇策略的死亡率沒有顯著性差異(pooled risk ratio 0.92, 95 % CI 0.82–1.02, I2 = 0 %)。保守或限製性液體複蘇策略(vs 大量液體複蘇策略)能夠提高無機械通氣的天數(mean difference 1.82 days, 95 % CI 0.53–3.10, I2 = 9 %),降低ICU的住院時間(mean difference −1.88 days, 95 % CI −0.12 to −3.64, I2 = 75 %)。

最終作者認為對於成人和兒童ARDS、膿毒症或SIRS患者,與大量液體複蘇策略相比保守或限製性液體複蘇策略能夠提高無機械通氣的天數,降低ICU的住院時間。其對死亡率的影響尚不清楚。需要大型隨機試驗探討危重病患者的優化液體策略。

文獻出處:

Intensive Care Med. 2017 Feb;43(2):155-170. doi: 10.1007/s00134-016-4573-3. Epub 2016 Oct 12.

Conservative fluid management or deresusc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sepsis 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following the resuscitation phase of critic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關鍵字:液體複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