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所致心源性卒中早期複發(卒中2周內)的風險為每天0.1%-1.3%。抗凝治療是房顫患者卒中二級預防的有效方法。然而,抗凝治療的一些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比如如何平衡風險、什麼樣的卒中風險最大、什麼樣的卒中獲益最大等。截止到目前為止,尚無RCT研究支持急性缺血性卒中合並房顫的患者應該在卒中發作48h內給予肝素治療。
對VISTA數據庫分析發現,早期給予抗凝劑(卒中後2-3天)和小劑量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明顯降低隨後幾周複發事件,而不會增加症狀性腦內出血的風險。
在2015年8月的Stroke上,來自意大利的Maurizio Paciaroni等報告了RAF研究的數據,目的在於評價急性卒中合並房顫患者:1.缺血性事件複發和嚴重出血的風險;2.複發和出血的危險因素;3.急性卒中後複發、出血的風險與抗凝治療以及抗凝啟動時間的關係。
RAF研究是一個前瞻性觀察性研究,納入的患者為連續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並已知或新發現房顫的患者,抗凝禁忌症者排除在外。共有歐洲和亞洲29個卒中單元參與。該研究主要終點為複合終點:急性卒中90天內卒中、TIA、全身栓塞、症狀性腦出血和顱外出血。
共納入1029例患者,123例患者發生128次終點事件:缺血性卒中或TIA或全身栓塞為7.6%,症狀性腦出血為3.6%,嚴重顱外出血為1.4%。在90天時50%者mRS>=3,10.9%死亡。主要研究終點的預測因素包括高CHA2DS2-VASc評分、高NIHSS評分、大麵積梗死以及抗凝的類型。調整Cox回歸分析發現,與最初抗凝時機在4天內或14天後相比,最初抗凝時機在急性卒中後4-14天能夠顯著降低主要研究終點事件:HR=0.53(95%CI 0.30-0.93)。單獨口服抗凝劑、單獨低分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後橋接口服抗凝劑研究終點事件分別為7%、16.8%和12.3%(P=0.003)。
最後作者認為,房顫患者急性卒中後90天內複發性腦缺血和嚴重出血的發生率較高。高CHA2DS2-VASc評分、高NIHSS評分、大麵積梗死以及抗凝的類型等每一項都會增加卒中複發和出血的風險。卒中二級預防初始抗凝治療的最佳時機是卒中後4-14天,這與指南中推薦大麵積腦梗死2-4周後抗凝不矛盾,因為在RAF研究中大部分嚴重卒中者並沒有使用抗凝治療。單獨使用口服抗凝劑者預後優於單獨使用低分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橋接口服抗凝劑者,作者認為這可能與使用低分子肝素者病情更加嚴重、吞咽功能障礙、以至於不能口服抗凝劑有關。
文獻出處:
Stroke. 2015 Aug;46(8):2175-82. doi: 10.1161/STROKEAHA.115.008891. Epub 2015 Jun 30.
Early Recurrence and Cerebr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Effect of Anticoagulation and Its Timing: The RAF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