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修複的基本原則

作者: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顧玉東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4-06

圖1神經缺損 周圍神經缺損的修複及修複後再生是周圍神經外科的一大難題。

圖2 電纜式神經移植 粗大的神經損傷後,隻能用較細的神經移植。將細神經切成若幹股合成1束後移植,以恢複其功能。

圖3神經束膜、外膜無張力縫合 神經束膜和外膜須在無張力的情況下縫合。神經組織缺損大於損傷神經直徑的4倍,應進行神經移植,否則會導致縫合口張力過大。

  進入21世紀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納米技術、幹細胞技術、基因工程、組織工程等新學科不斷湧現,顯微外科領域出現數字化、視頻化、內鏡等新技術。不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周圍神經修複的基本原則不能違背。因此重申與遵循這些基本原則是開展新技術的重要條件。以下對周圍神經修複的基本原則進行簡單介紹。 

1. 保護神經元動力原則:在損傷神經瘤切除及神經移位前必須在其近端應用2%利多卡因進行神經幹內封閉,以保護神經元免受損害。 

2. 保護神經幹血供原則:應避免過度遊離神經幹,以免破壞其血供。 

3. 神經縫合口無張力原則:神經損傷後通常存在神經組織缺損,一旦缺損大於其直徑的4倍,應進行神經移植,否則會導致縫合口張力過大,影響神經再生。 

4. 神經縫合後固定原則:為避免體位運動給神經縫合口帶來張力及撕裂的風險,神經縫合後應將體位固定在鬆弛位3~6周。 

5. 神經替代的無損原則:神經移位後,應不造成新的功能損害,達到無損的關鍵是移位神經(束)定位精確、定量合適。 

6. 神經修複的綜合原則:神經修複後應進行綜合治療,除堅持康複功能訓練外,藥物治療應貫穿全過程。 

  參與神經組織代謝的維生素VitB1、VitB6、VitB12是基本治療藥物。其中,VitB1參與神經組織糖代謝,是神經活動的能量來源;VitB6、VitB12參與神經組織的脂質代謝,是維持神經傳導膜結構及酶活動的重要元素,特別指出隻有含甲基的VitB12(甲鈷胺)才能穿透神經脂膜進入神經細胞內發揮治療作用。另外,周圍神經的血管擴張藥地巴唑也應列為基本藥物。 

  上述四類藥物有利於神經的再生與功能恢複,應長期服用。 

重申“評論”

  進入21世紀不久,我曾在《外科學――前沿與爭論》一書中就“周圍神經損傷的研究進展”一文寫過一篇評論。在進入21世紀第2個十年之際,雖然人們期待夢想的早日實現,但把夢想當作現實吹噓,愚弄欺騙大眾是堅決不能的。 

  為糾正當前學術浮躁,提倡規範化診治,降低醫療費用,本人希望通過《中國醫學論壇報》重申這些觀點,供全國同道討論、參考或批評。 

  自上世紀70年代神經生長因子被發現,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臨床工作者就期待著“奇跡”的出現。30餘年過去了,盡管每年數以千計的神經生長因子實驗報告證實其“有效”。但至今沒有一篇可客觀科學證明其療效的報告。 

  神經生長因子本身效果尚未定論之前,大量“基因”研究滲透到這個“霧裏看花”的領域。“組織工程”又是一個誘人的目標,應用“種子細胞”、“基質”、“細胞因子”組成數百種人工神經導管,頻傳“捷報”,都是“首創”、“最佳”,這到底是“百花齊放”還是“曇花一現”? 

  近來,“納米技術”又登上科技舞台,我深信不遠的將來“納米神經”、“納米導管”、“納米肌肉”等又會吸引我們的眼球,看得“眼花繚亂”。我不反對臨床工作者從事前沿科學領域相關研究,但我強調臨床工作者首先要著重臨床難題的研究。那麼周圍神經的臨床難題是什麼呢? 

第一,周圍神經再生緩慢。為了加速神經再生,除神經生長因子外,應開發中藥,並探索中樞神經對周圍神經再生的影響。 

第二,肌萎縮的定性與防治。除基因外,應從形態與功能等各方麵,全方位地認識肌萎縮的本質,發掘中醫中藥防治的功效。 

第三,灼性神經痛的治療。人類可以忍受饑餓,也容易從嚴寒中解脫,但難以忍受疼痛,也不易從疼痛中解脫,1個疼痛患肢(指),遠比1個無功能患肢(指),更使患者痛苦,更使醫生棘手。讓患者無痛,是21世紀每位醫生的奮鬥目標和神聖職責。

關鍵字:周圍神經修複,神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