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新田縣老家務農的陳大哥,近些年來時常出現吐詞不清、眼瞼上翻、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以及記憶力下降等症狀,就連左側肢體也出現了活動障礙,卻始終查不出病因。12月7日,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專家采用立體定向穿刺活檢術,精確地從患者陳大哥左側顱內取出了一條長約3.5厘米的寄生蟲,才總算明確了病情。專家表示,患者術後隻需回家自行服用抗寄生蟲藥物,即可將餘下的活蟲“清除掉”。
9年前突現肢體乏力 原是顱內病變在“作怪”
據今年46歲的陳大哥回憶,9年前的一天清晨,他起床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左側肢體綿軟無力,走起路來,左側的活動能力要明顯遜色於右邊,“甚至連道兒都走不穩”。開始還不以為然的陳大哥,並未將此事太放在心上,隻覺得可能是個“偶發事件”。然而,直到相繼出現了陣發性頭痛、複視、吐詞不清等症狀後,他才漸漸地意識到“情況不妙”。
盡管在家中通過自行服用中草藥後,陳大哥的症狀有所緩解。但就在3年前,他開始出現全身抽搐、眼瞼上翻、口吐白沫,且記憶力明顯下降,病情也變得愈發嚴重。據悉,每當病發時,不論別人怎麼喚他,陳大哥總是毫無反應。
今年10月,在接連出現了兩次抽搐後,已經出現癲癇症狀的陳大哥來到湘雅醫院神經內科入院治療。經多方檢查後,專家們普遍認為是顱內多發性病變在“作怪”,但性質卻始終不明朗。通過進一步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患者陳大哥的病灶具有遊走性。借此,經神經外科專家會診後推論,患者存在寄生蟲腦病的可能性很大。
患者至今沿用傳統習俗 采用青蛙皮貼敷傷口
“因為如果是腫瘤的話,一般不可能移位。而病灶能夠在顱內遊走,則從臨床上提示我們極可能是寄生蟲腦病引起的。”據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專家侯永宏教授介紹,寄生蟲腦病常見於北方牧民身上,由於長期與牛羊等牲畜“打交道”,牧民們在食用了沒有完全煮熟的肉類後,容易將寄生蟲吃到胃裏,最終通過血液流向全身。而陳大哥之所以可能患有寄生蟲腦病,與其老家的一種生活習俗密切相關。
據了解,地處湘南的新田縣當地,人們在處理外傷時,常常使用青蛙皮來貼敷傷口。而喜好出沒於潮濕地帶的青蛙,本身作為寄生蟲的良好宿主,很容易攜帶大量肉眼根本無法分辨的蟲類。加之當地人還習慣直接食用從河裏抓到的生螃蟹,這就相當於為寄生蟲棲息人體開通了一條暢通無阻的“綠色通道”。
傳統方式無法百分百明確診斷
當然,如果要從病理學上明確為寄生蟲腦病,那麼關鍵一點就是要以抓到蟲體為證。也就是說,需要通過手術或者活檢的方式來進行探查。然而,由於患者陳大哥顱內的病灶太多,這無形中給病理學診斷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侯永宏教授表示,如果單純采用傳統的立體定向活檢方法,將一根針在定向的情況下,穿到腦部病灶中心及周邊區域,取出一些隻有米粒大小的組織來做活檢。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明確病理診斷,但可能出現“有問題卻發現不了”這樣的假陰性結果,亦或出現“指鹿為馬”這樣的假陽性結果,無法百分之百地真正明確病例的性質。
此外,由於患者陳大哥的病灶範圍太大,並且靠近內囊。想要通過一次手術將全部蟲體統統取出,不僅難度極大且風險超乎想象,術後極有可能導致病人癱瘓。
湘雅專家采用經典微創術式巧取活蟲並明確診斷
經詳細討論後,神經外科專家決定在立體定向引導下,為患者陳大哥進行開顱病變探查。據介紹,該手術方法就是將一個立體定向頭架固定在患者頭部,首先通過CT掃描,確定患者左側額葉病灶的三維坐標。然後在全麻插管下,采用立體定向的方法確定手術入路,以及病灶在頭皮上的投影位置。最後,在頭皮上打開一個長約5厘米的小切口,經顱骨鑽孔約3厘米,再通過顯微鏡將病灶取出。
如此一來,該方法不僅能夠毫無疑問地明確診斷,同時手術創傷小,預後效果也更好。患者術後隻需在家中自行服用抗寄生蟲藥物,通過腦組織代謝將剩餘蟲體慢慢吸收或分解即可。
12月7日,由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功能神經外科主任楊治權教授,以及侯永宏教授和蔣星軍主治醫師領銜的專家手術團隊采用立體定向穿刺活檢術,成功從患者陳大哥顱內取出了一條長約3.5厘米的活蟲,從而充分印證了其患有“多發性寄生蟲腦病”這個事實。
楊治權教授表示,該手術利用經典的微創技術為我們確定顱內多發性小病灶提供了很好的事實依據。同時,該手術方法也將患者的創傷降至最低,盡可能地避免了腦組織的暴露、感染和並發症風險。通過精確引導,從而明確臨床診斷,達到了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