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學者的一項研究表明,與無房顫患者相比,伴房顫的卒中患者死亡率較高,顱內出血風險較大,但溶栓效果基本相似。論文於2012年11月20日在線發表於《卒中》(Stroke)雜誌。
此項研究共納入12686例序貫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並應用經驗證的iScore風險評分對其加以評估。主要轉歸指標為溶栓後出院時轉歸良好(以改良Rankin量表評分0~2定義);次要轉歸指標為由iScore百分位分層的腦內出血以及30天和1年時死亡。
結果顯示,2185例(17.2%)受試者伴有房顫。與無房顫患者相比,房顫患者的30天和1年時死亡以及出院時死亡或殘疾的風險均較高(P<0.0001)。對相關因素進行校正後,在無房顫患者中溶栓與轉歸良好具有相關性[相對危險度(RR)1.18],在房顫患者中則未觀察到任何益處(RR 0.91)。與無房顫患者相比,房顫患者溶栓後腦內出血的風險輕度升高(RR 1.42)。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重組纖溶酶原激活劑(tPA)和iScore在轉歸良好方麵存在交互作用。在無房顫患者中上述交互作用具有顯著性,在房顫患者中則未達到。
鏈接:
Atrial Fibrill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redicting Response to Thrombolysis and Clinical Out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