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共識》發布

作者:伊文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日期:15-11-25

        腦小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的腦部血管疾病,隱匿起病、緩慢發展、部分可急性發作。臨床表現複雜,診斷比較困難,容易造成診斷和治療上的混亂。隨著神經影像學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腦小血管病臨床、診斷和治療等各方麵的認識有了顯著提高,腦小血管病的診斷率也明顯增加。為了規範化的診斷和治療,經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相關專家多次討論,達成《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共識》 (以下簡稱“共識”),供廣大醫生學習。

        該共識從腦小血管病定義、病因、流行病學資料、發病機製、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血壓和腦血流自動調節檢查和腦小血管病的治療8方麵進行闡述。其中,對於腦小血管病的治療,該共識從以下5方麵闡述:

        (1)對因治療。對於年齡和危險因素相關性小血管病,需要控製血管危險因素,並進行抗動脈硬化治療。

        (2)控製血壓。對於年齡和血管危險因素相關性小血管病,無論是一級預防還是二級預防,高血壓都是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控製血壓可以預防腦梗死或腦出血的發生。

        (3)抗血小板藥物。高血壓性腦出血後,如果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必然會增加腦出血的概率。但是若出血半年後應用,腦出血的風險會明顯降低。

        (4)抗凝治療。為預防心房顫動引發卒中而使用的抗凝治療,包括華法林、達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都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若同時合並腦小血管病特別是有腦微出血的患者,應用抗凝治療後,腦出血的風險會增加。

        (5)他汀類調脂藥物。至今沒有針對小血管病是否應使用他汀類藥物的臨床研究,使用他汀類藥物是否會增加腦出血風險至今沒有定論。 ——全文刊登於2015年第10期《中華神經科雜誌》

關鍵字: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共識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