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腦血管病目前已成為城鄉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顱內、外大血管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所占的比例最大。隨著血管內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起源於外圍血管的診療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和神經血管介入協助組對2011版指南進行了更新和修訂,本指南在製定過程中,參考了國際相關指南的部分內容,回顧了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推出了《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2015》,供廣大醫生學習。
本指南從腦血管造影術、頸動脈狹窄的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外段椎動脈狹窄的介入治療和顱內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4方麵進行闡述。研究表明,約1/4的卒中歸因於頸內動脈頸段狹窄和閉塞引起的缺血性事件。已有多項隨機試驗證實了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CEA)能降低症狀性和非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卒中風險。近年來,頸動脈球囊擴張和支架血管成形術(CAS)正在成為替代CEA的治療方法。
本指南以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介入治療為主,也涉及放射性狹窄和頸動脈夾層等的介入治療。CAS圍手術期處理和並發症防治的推薦意見:(1)對症狀性頸動脈狹窄70%~99%的患者,可考慮CEA或CAS治療(Ⅰ級推薦,A級證明)。(2)對於大範圍腦梗死患者實施血管內幹預時,可在2周後實行CEA或CAS治療。對於小卒中、非致殘性卒中,2周內行手術或血管內處理對預防卒中再發更有利(Ⅱ級推薦,B級證明)。 ——全文刊於2015年第10期《中華神經科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