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風濕病學術會議上,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陽明大學醫學院林孝義就“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最新進展”做了精彩報告。
痛風的臨床表現包括高尿酸血症、反複的急性關節炎、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未經適當治療可致腎髒與心血管並發症。痛風曆史可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年代,但直到十九世紀才由加洛德 (Garrod) 醫師首次觀察到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相關性。近年來,該古老疾病正以嶄新的麵貌呈現,我們發現華人地區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上升、發病年齡下降、女性痛風增加,嚴重的痛風石關節炎較少,合並代謝症候群及器官移植等複雜病況的患者較多。
近年來關於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病理機製有多種新發現:(1)腎小管的數種尿酸轉運蛋白的先天性異常可導致高尿酸血症的發生,並與促進尿酸排除藥物及抑製尿酸排泄物質的機製相關;(2)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及痛風均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相關,甚至高尿酸血症也被證實與慢性腎病變相關;(3)先天性免疫中的toll樣受體(TLR-2,TLR-4)和NALP3炎症小體接受到尿酸的危險訊號 (danger signal) 後,通過白介素 (IL)-1的活化而引起痛風的炎症反應,另外,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可能與炎症反應的自動緩解有關,這些發現促成了生物製劑的研發,有助於治療難治性痛風。
台灣在2007年製定了痛風與高尿酸血症診療指南。指南中的建議包括: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大多不需治療,但須除外使尿酸升高的藥物或生活方式,並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腎髒病、心血管疾病等;急性痛風發作時,建議盡早給予秋水仙素和 (或) 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必要時可局部或全身性給予類固醇藥物;對間歇期及慢性痛風石關節炎患者,則應給予降尿酸藥物,包括促尿酸排除藥物及抑製尿酸合成藥物兩大類,治療目標是將尿酸控製在6 mg/dl以下,對於痛風石關節炎則須控製在5mg/dl以下。
目前研發出最新的藥物[包括IL-1抑製劑、重組尿酸氧化酵素(如rasburicase)、非嘌呤黃嘌呤氧化酶 (xanthine oxidase) 抑製劑]開創了降尿酸藥物的新境界,不但是治療難治性痛風的新利器, 更增加了痛風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