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尿黃、轉氨酶高、腹瀉、關節痛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科 饒慧瑛 和麗琴 王豪 魏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1-27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科 饒慧瑛 和麗琴 王豪 魏來

  病史簡介 

  患者,女性,53歲,反複皮膚瘙癢、尿黃1年,加重1個月。 

  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反複皮膚瘙癢、尿黃,伴白陶土樣大便,無明顯惡心、嘔吐、厭油、乏力、發熱、寒戰等症狀,無醬油色尿,到當地醫院就診,以“黃疸待查”給予保肝、降酶等處理,但症狀無明顯改善。6個月前,患者到長春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接受保肝、降酶等治療,黃疸明顯消褪後出院,出院1周後黃疸再次加重。 

  1個月前患者因上述各種症狀明顯加重,到北京佑安醫院就診,住院治療。患者大便顏色變黃,但其他症狀無改善,故轉解放軍302醫院就診。10天前腹部CT結果:①肝硬化、脾大,②肝髒右後葉低密度影性質待查,③布-加綜合征。住院治療15天,患者症狀無明顯改善,遂來我院就診,門診以“黃疸待查”收治入院。 

  患者自發病以來無明顯發熱,無腰痛及醬油色尿,無鼻衄及牙齦出血,無口幹、眼幹。目前精神、睡眠尚可,大便正常。 

  既往史 患者既往反複腹瀉、偶伴腹痛10餘年,北京協和醫院結腸鏡檢查結果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經常服用“氟呱酸”等藥物。有四肢關節疼痛史10餘年,未服藥治療。11年前在內蒙古某醫院因急性膽囊炎接受膽囊切除術,術中曾接受輸血(具體量不祥)。 

  入院查體 皮膚、黏膜深度黃染,無出血點及淤斑,麵稍晦,麵頸部毛細血管輕度擴張,頸部見小蜘蛛痣。雙眼內側上瞼有黃瘤,鞏膜深度黃染。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羅音,無胸膜摩擦音。心率74次/分,律齊。腹部平坦,腹壁靜脈輕度顯露,肝髒肋下約3.0 cm,劍突下約5.0 cm,質韌,邊緣鈍,觸痛明顯,脾髒肋下觸及約3 cm,肝區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陽性。 

  入院分析 患者以反複皮膚瘙癢黃染、尿黃為最主要的表現,伴有反複腹瀉。 

  生化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為42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為101 U/L,血清白蛋白(ALB)為29 g/L、總膽紅素(Tbil)為329.8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為265.7 μmol/L,堿性磷酸酶(ALP)330 U/L,γ穀氨酰轉移酶(γGGT)為125 U/L。 結合已有檢查結果,考慮以下診斷,並分析下一步的處理措施。 

  黃疸原因考慮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 患者為中老年女性, ALT、AST、Tbil、Dbil、ALP和GGT升高,既往查乙肝病毒(HBV)表麵抗原(HBsAg)、抗丙肝病毒(HCV)抗體均陰性,不支持慢性病毒性肝炎診斷。 

  患者同時伴有反複皮膚瘙癢、尿黃等症狀,四肢關節疼痛史10餘年,GGT、ALP及膽紅素明顯升高,提示有膽管損傷,有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可能,但須入院後完善自身抗體檢查,尤其是抗線粒體抗體亞型等檢查明確診斷,必要時進行肝穿刺活檢協診。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 患者中老年女性,AST、GGT、ALP及BIL明顯升高,患者既往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史、四肢關節疼痛史,有PSC可能。入院後完善自身抗體等檢查,必要時行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檢查及肝活檢。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患者為中老年女性,有肝功能損傷表現,同時有皮膚瘙癢、四肢關節疼痛的症狀,但是患者肝功能以GGT、ALP、BIL明顯升高為特征,而ALT、AST無明顯升高,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性不大。 

  藥物性肝損傷 患者以往有長期服用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藥物史10餘年,經常服用“氟呱酸”等藥物,不排除藥物性肝損傷的可能。 

  肝外膽汁淤積性黃疸 患者黃疸,膽紅素明顯升高,不能完全除外肝外膽汁淤積性黃疸可能,可行肝膽B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排除或明確診斷。 

  肝豆狀核變性 多見於兒童、青少年,慢性病程者多伴有神經精神症狀。 

  入院後可查血銅藍蛋白,眼科裂隙燈下查有無角膜色素環(K-F環),必要時可查24小時尿銅、肝穿刺組織活檢進一步排除。 

  右肝內占位性質待查 

  患者入院前腹部CT結果為肝髒右後葉低密度影性質待查,入院後可通過腹部B超、CT及MRI等檢查明確診斷。 

  肝硬化失代償期、門脈高壓症、脾大 

  入院前腹部CT結果提示該診斷。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患者有10餘年反複腹瀉病史,曾在北京協和醫院就診,腸鏡檢查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可行腸鏡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布加綜合征 

  入院前腹部CT結果提示布-加氏綜合征。可進行血管彩超,或者肝髒CT、MRI檢查,以明確診斷。綜上所述,目前的主要診斷不明,入院後需要予患者行相關檢查,以確立合適診斷。 

  院內觀察與分析 

  患者入院後,即對其行血、尿、便常規檢查以及生化、凝血分析、電解質、抗EB病毒(EBV)、抗巨細胞病毒(MCV)抗體、免疫、自身抗體、蛋白電泳、甲狀腺功能、腫瘤標誌物等各種檢查,還對患者行X線胸片、心電圖、腹部彩超等院內常規及必要檢查。同時給予保肝退黃等治療。患者入院後症狀無明顯改善。 

  檢查結果 

  生化檢查結果 ALT為45 U/L,AST為103 U/L,ALB為31.3 G/L,Tbil為473.4 μmol/L,Dbil為291.9 μmol/L,ALP為269 U/L,GGT為105 U/L。 

  蛋白電泳檢查結果 白蛋白為45.6%,γ球蛋白為27.1%,銅藍蛋白為66.5 mg/dl。 

  免疫學檢查結果 α1抗胰蛋白酶為236 mg/dl。C反應蛋白為26.8 mg/L,類風濕因子為67.3 IU/L,免疫球蛋白(Ig)G為18.9 g/L,IgM為3.04 g/L。 

  病毒血清學檢查結果 抗CMV IgM、抗EBV IgM、抗甲肝病毒(HAV)抗體、HBsAg、抗HCV及抗戊肝病毒(HEV)IgM均為陰性。 

  自身抗體檢查結果 抗核抗體(ANA)為1∶20,其餘自身抗體[包括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抗線粒體抗體、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體、抗平滑肌抗體及抗胃壁細胞抗體]檢查結果均為陰性。 

  影像學檢查 肝靜脈、下腔靜脈血管彩超檢查結果顯示肝靜脈及肝段下腔靜脈管腔變窄。 

  患者接受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均正常。 

  診斷分析及治療 

  根據患者病史、臨床症狀以及檢查結果,不考慮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肝豆狀核變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肝病,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性極大。但應進一步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及肝組織學活檢,以明確是哪種自身免疫性肝病。 

  同時給予患者腺苷蛋氨酸(1.0 g,1次/日,靜滴)及熊去氧膽酸(250 mg,3次/日)治療,以減輕黃疸。 

  血管外科會診意見 目前暫不考慮布-加氏綜合征,必要時通過血管造影予以排除。 

  患者在接受腺苷蛋氨酸(1.0 g,1次/日,靜滴)及熊去氧膽酸(250 mg, 3次/日)治療後,TbilL及Dbil水平下降。後將熊去氧膽酸劑量增至300 mg,3次/日。 

  肝組織學活檢結果 對肝活檢組織行HE、澱粉酶消化後過碘酸雪夫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彈力纖維及細胞角蛋白(CK)7染色(圖1)。

  圖1 患者肝組織活檢病理結果 肝穿組織內彙管區擴大相連分隔肝實質呈不規則結節狀,彙管區炎症輕,多數小動脈旁未見伴行膽管,部分彙管區周邊帶有細小膽管分枝狀增生,澱粉酶消化後過碘酸雪夫染色示存留膽管基底膜增厚,並在一個大彙管區內小動脈旁可見圓形纖維瘢痕(D,PSC特征性改變)。肝實質可見較彌漫的毛細膽管膽栓、肝細胞內膽色素顆粒及肝竇內枯否細胞吞噬的膽栓,部分肝細胞腫脹,呈膽鹽淤積性改變,少數含馬洛哩(Mallory)小體。此外,彙管區周邊帶肝細胞內可見銅和銅結合蛋白沉積(提示慢性膽汁淤積),小葉內時見泡沫細胞聚集灶。 

  病理診斷結果:PSC,3~4期。

  (欲了解全文內容,請詳見《中國醫學論壇報》2010年36卷4期。)

關鍵字:瘙癢,黃疸,腹瀉,膽管,關節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