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地記者 孫國根)6月28日14點,由複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學係主辦的首屆雲病理讀片會引起全國70多家醫院的600多位病理醫生的高度關注,他們興致勃勃地齊聚互聯網,“聆聽目睹”複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現場的著名病理專家對來自網上由6家醫院提供的9個疑難病例的詳細分析,精準解讀,並以好學的態度、極大的耐心和急切的心情想知道最終的答案。這是全國首次“雲病理”網上實時直播。
傳統的病理讀片會,需要醫生外出參會,耗時耗力費錢,對日常工作也造成一定影響;局限於以往顯微鏡讀片,也不能把切片形態公布在與會的眾多醫生麵前,難以進行多專家同時閱片交流和討論溝通,更不利於發揮專家的集體智慧共同診斷;加之專家讀片思路不能記錄不能回訪,“徒弟”即使一時搞明白了,也難以保證“永記心頭”。
據現場指揮者、上海市醫學會病理學專科分會主任委員、複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學係主任朱虹光教授介紹,為了解決“傳統讀片”麵臨的難題,2015年1月,由複旦大學專家創建的上海市首個數字化遠程疑難“雲病理”診斷平台在上海市浦東醫院建成,從此相關重要病理切片等資料可通過先進的數字化切片掃描係統處理後,以可視數據的形式傳輸到“雲病理”診斷平台,而後由專家進行會診,數分鍾內即可得到專家的會診意見,患者不再需要來回奔波。目前數字化切片掃描係統的掃描精度已達到20倍~40倍,完全可以取代光學掃描儀,該係統的成功研發,使今天的雲病理網上讀片會成為可能。
病理醫生是“醫生的醫生”,在我國是稀缺資源,“雲病理”診斷平台創建後,病人看病雖比以前方便了,但如何提高病理醫生的診斷水平呢?這是朱虹光團隊一直深思的問題。為實現這一夢想,於是就有了這場贏得全國關注的“雲病理”網上實時直播。
為了這次讀片會,朱虹光團隊做了精心準備,並邀請上海眾多“大牌”病理專家親臨現場“解疑釋難”,有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病理科主任唐峰教授、副主任汪寅教授,複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病理科主任殷於磊教授,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病理科主任侯英勇教授,上海第一婦幼保健院病理科主任朱慧庭教授等。每一個“專業網友”提供的不同疑難病例都由在現場的有專業特長、具有較高造詣的專家分析解答;現場專家對每一個病例都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溝通,甚至專家間多次發生了“不同聲音”的爭執;大家各抒己見,仿佛福爾摩斯探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每個病例進行全方位“解剖”,由表及裏,抽絲剝繭,重點闡述臨床思路和診斷要點,一步一步給出最終答案,令人大飽眼福,口服心服。
讀片會上,雲南文山市人民醫院病理科送檢的一例麵部腫瘤的病例頗有代表性意義。患者女性,50歲,自己發現眼眶部腫塊5年多了,包塊越來越大,時有發癢並疼痛。患者到當地醫院看病。臨床醫師給其做了檢查,發現腫塊在左眼皮上,有些發黑,告訴病人這個包塊可能是個腫瘤,需切除並做病理檢查。包塊送到病理科後,病理科醫師初步診斷為麵部良性毛母細胞瘤,但也有醫師考慮是惡性腫瘤(基底細胞癌)。良惡治療和預後有很大不同。為此,當地病理科醫生將這個病例上傳至今日讀片會,請現場專家進行網上會診。多位專家在線上對這個病例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其中唐峰教授從臨床、腫瘤病理形態特征等方麵對這個病例作了精彩的講解,最終專家一致同意診斷為基底細胞癌。
上海市鬆江區“專業網友”上傳的一例病例也很有意思。該女病人71歲,自覺身體不適,去當地醫院婦產科看病,做了B超後發現子宮裏麵有一個巨大的突起樣的包塊。臨床醫生認為可能是腫瘤,就切取了一部分包塊送病理科檢驗。病理科醫生對破碎的包塊進行了仔細觀察,還做了多項的酶標,依然存在診斷分歧,有的醫生說是橫紋肌肉瘤,也有醫生說是腺肉瘤,還有考慮是分化不好的癌。雖然都是惡性腫瘤,但治療和預後不盡相同。現場專家紛紛發言,唇槍舌劍,精彩紛呈。朱慧庭教授從宏觀到微觀對這個病例作了剖析,她認為這個腫瘤裏麵有兩種成分,一種是腺體,形態較正常,另一種好像是橫紋肌細胞,看起來形態很惡,應該是惡性腫瘤,考慮是肉瘤,但免疫組織化學結果提示肉瘤樣的區域有癌的標記表達,雖然裏麵的腺體看起來很善良,但癌肉瘤是否也需考慮。殷於磊教授接著發言,他認為包塊組織內有些區域可能是分化很差的上皮,加上免疫組織化學結果提示部分區域有癌的標記表達,由此看,癌肉瘤一定要考慮。侯英勇教授又提出是否需要應用分子病理技術做進一步檢查,為臨床提供更加精準的病理報告。最終專家一致認為診斷為癌肉瘤較準確。
記者采訪了幾位病理醫生,他們在聆聽了全部會診病例後表示,互聯網+權威專家讀片,不僅讓他們從病理大咖集體討論中學到了寶貴的臨床經驗,也節省了大把時間和精力,一舉多得,希望這樣的讀片會經常召開,既利於全國各地基層病理醫生業務的不斷提高,更是廣大患者的福音。雲南文山市人民醫院張映林醫生說,我今天線上參加了複旦大學雲病理讀片會,感慨良多,一方麵感謝專家的傳道授業解惑,另一方麵也感謝雲病理提供的直播平台,使我們千裏之外的醫生也能在科室“耳濡目染”到專家精彩高超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