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教科書:震災重傷員管理策略(21世紀中美醫學論壇報道)

作者:王娣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8-11-06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裏氏8.0級地震。截至9月22日,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戴克戎教授報告了中國醫生在救治過程中積累的經驗。

  根據對6月1日至9月29日間242例危重傷病員(CIP,生命體征持續不穩定、依賴呼吸機或血液透析等器官支持、嚴重感染、腦損傷後持續昏迷等患者)的研究結果,我們總結了CIP管理經驗。

  集中分配4原則

  重傷員集中分配、設備藥品集中分配、專科醫師集中分配、集中管理

  重傷員集中分配 對於CIP,應在地震現場給予必要的急救處理,監測和穩定生命體征,糾正休克,固定骨折部位,然後進行傷情甄別,並迅速用配備救護設施和醫務人員的救護車轉移,同時通知接收醫院。 

  設備藥品集中分配 應評估傷情嚴重度和可能原因,收集大量、優質的醫療物資,並基於傷員分布、平均療程、地方醫療設施和運輸可能性等情況進行分選和分配。在此過程中需要麵對災後物資短缺與運輸中斷等挑戰,實現物資的經濟使用與合理布局。

  專科醫師集中分配 震災後主要傷情包括骨折(77%)、擠壓傷(23.3%)、截肢(2.4%)、腦損傷(5%)、癱瘓(0.4%)等,急需重症監護病房(ICU)、骨科、腎髒科、神經外科、血液科、感染疾病控製等專業的醫師。應努力實現CIP救護的“1:2”(一名專業醫師負責兩名CIP)和“2:1”(兩名有經驗的護士照護一名CIP)。在救護傷員過程中應嚴格遵循臨床指南。

  集中管理 ①有力合作、高效管理;② 合理調配醫護人員和醫療物資;③登記和處理新發現的CIP,同時注意疏散傷情好轉的傷員。

  災後醫療管理

  實現更合理的醫療資源儲備與布局、建設更有效的災害醫療應急預案

  災後醫療應對模式 根據傷員的人群特征、坍塌建築物的結構特點及地形特點分析傷亡情況。

  醫療供應評估係統 提供充足資源,並根據每天收集的信息進行及時或預先調整,實現合理分配。

  “兩個結合”

  確保CIP救護高效進行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誌願者、社會資源有機結合 目的是迅速製定醫療應急預案、動態分析CIP人數、有效調動社會資源、確保恰當和全方位的治療。

  醫學專家與管理者有機結合 目的是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各科室各醫療隊之間緊密合作,依照專家製定的方案,降低CIP死亡率。

  (王娣 整理) 

      聲音――來自本報記者的專訪

 

  論壇聯合主席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校長

  威廉・柏若蒂

  21世紀中美醫學論壇的意義在於,它為雙方頂級的生命科學研究者和醫療決策者搭建了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台。他們探討的話題不限於專業,更涉及公共衛生、醫療體係、醫療服務提供等各方麵。我們的選題是由對兩國最重要和最前沿醫學相關問題有深入了解的專業委員會確定的。

  目前,中國醫院的管理者多由醫學專家擔任,其中很多人雖然在其專業領域曾接受全球最優秀醫院和研究機構的培訓,但缺乏醫院管理相關培訓。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與他們分享和探討醫院管理方麵的經驗。

  美國在多途徑(立法、公眾教育、激勵機製等)解決公共衛生難題、臨床試驗標準化操作流程及利益衝突管理和審查製度、醫學生和臨床醫師標準化培訓以減少醫師水平差異方麵積累了一些經驗,可與中國同行分享,但仍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問題。中美兩國雖然具有不同的醫療體係,但麵對相同的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的改變、新藥物及新技術不斷湧現和醫療費用上漲、患者期望值增高等等,有必要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探討解決之道。

 

  論壇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附屬瑞金醫院院長 李宏為

  21世紀中美醫學論壇的突出特點是其指導性和預見性。它並不集中於某個專業或某個醫學問題,而是在短暫的時間裏探討未來將對醫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若幹問題,是一個指明方向的會議。

  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轉化性研究是本次論壇的一個重要內容。適應醫學發展要求的醫生必須是“兩棲”的,兼具臨床技術和科研能力,即用臨床的眼光發現問題,用科學的思路解決問題。國內有豐富的臨床資源,但醫生利用資源開展研究、解決醫學問題的能力比較差,科研與臨床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美國同行學習。

  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聲譽,最突出的經驗是它充分發揮了三大功能――醫療、科研、教學,三者互相支撐,緊密結合。這是最值得國內大型教學醫院借鑒的地方。

  下一屆論壇將在上海瑞金醫院舉行,我們希望仍能邀請到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聯合主辦。生命科學發展如此迅速,屆時中國乃至全球的醫學研究又將呈現出一番新局麵。

 

  論壇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

  美國納米醫學科學院院長

  魏啟明

  關於本屆論壇涉及的許多課題,如醫療衛生保健製度、公共衛生問題應對策略、數字醫療等,目前並無完美模式可循,各國都在探索。中美雙方深入討論有助於找到解決思路。

  在眾多醫學前沿問題中,論壇選擇了幹細胞和納米醫學,這兩個領域無疑都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但專業研究者各有困惑。

  納米技術是一種幾乎可用於所有學科的前沿技術。近幾年納米醫學發展迅速,重點研究方向包括基礎研究、轉化性研究和產業化研究。目前全球性的困惑是納米材料標準化問題。例如關於納米材料的毒性,一般研究者和醫生泛泛而談某種材料有毒或無毒,事實上同種材料大小、純度、形狀、表麵活性物質等差異均影響其毒性,在這種情況下對材料進行絕對界定是不科學的。需建立國際納米材料標準委員會,解決材料和技術的標準化問題。

  國內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發展也很迅速,但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之間缺乏溝通,臨床應用開發相對滯後。國內有豐富的臨床資源,中美優勢結合必將推動納米醫學的進展。

 

  論壇主要讚助者之一 諾凡麥(Novamed)公司首席執行官司洛特(Mark Lotter)

  從國際醫學期刊論文發表情況可見,中國學者正對醫學基礎研究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但在基礎研究活躍的背景下,卻隻有很小比例的實驗室成果被轉化為有臨床用途的產品,這是研究者麵臨的挑戰和應思考的問題。

  目前科研人員通常的做法是與藥械企業合作開發產品,但隻有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才能為最廣泛的患者群體服務,因此一個有全球化視野和世界級藥械研發、注冊、推廣能力的企業就成為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好的企業應具備識別優秀科研成果、將其轉化為產品並為全球患者服務的能力,同時他們還可以通過資助醫學研究以及協助研究者獲得更多學術交流機會來推動醫學發展。

  (記者 王娣) 

 

  

關鍵字:CIP,重傷員管理,抗震救災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