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舉行的2012年中國狂犬病年會披露,盡管狂犬病導致的我國傳染病死亡人數排序從2004年的首位降至目前的第三位,但目前我國仍是受狂犬病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與會專家提出2011年~2025年中國消除狂犬病的路線圖建議。
[詳細]
盡管蝙蝠在咬人或任何哺乳動物的時候會令被咬者感染狂犬病,但這些病毒卻很難在一般人群中持久存在。據美國田納西大學的Daniel Streicker及其同事的一項新的研究,這是因為人類和蝙蝠之間的關係遙遠,而狂犬病毒需要一個更為熟悉的宿主才能完成物種之間的跳躍。
[詳細]
本報訊由於“健康犬能攜帶並傳播狂犬病毒”的認識普遍存在,不少被犬所傷者長期處在極度恐懼中。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傳染病預防控製所與美國CDC、貴州省CDC、美國佐治亞大學等單位聯合研究得出的結論,否定了“健康犬能傳播狂犬病毒”之說。 領銜此項研究的張永振研究員介紹,該研究的現場選在狂犬病高發的貴州省安龍縣。 該縣2004年狂犬病發病率曾高達10/10萬以上,疫點周圍犬群中狂犬病毒流行率較高。 張永振告訴記者,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狂犬病專家谘詢會技術報告稱:“傷人的犬或貓在暴露發生後至少10天保持健康,可以終止人暴露後的預防處理措施。 ”國外有研究也表明,犬在出現狂犬病臨床症狀前3天的唾液中可以檢測到狂犬病毒。 75%的犬患狂犬病後僅存活4天,所有的狂犬病犬在出現臨床症狀的10天內死亡。
[詳細]
WHO(世界衛生組織)在2010年發布的《狂犬病疫苗:WHO立場文件》中明確指出,暴露前預防接種的對象是因居住地或職業而持續、頻繁暴露於狂犬病病毒的高危人群(例如從事狂犬病病毒或其他狂犬病樣病毒研究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獸醫、動物工作者)。
[詳細]
美國的研究人員Dietzschold及其同事報告說,一種重組DNA技術可以用於製造一種減毒活疫苗,它可以保護接種者不受狂犬病感染,而且可以在感染後從腦中清除狂犬病毒。研究成果7月6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詳細]
2006年10月,衛生部印發了《狂犬病暴露後處置工作規範(試行)》(衛辦疾控發〔2006〕176號),對規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狂犬病暴露後處置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9年12月11日,為適應我國狂犬病疫苗和被動免疫製劑研製技術的最新進展,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降低狂犬病的發病率,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衛生部組織製定了《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範(2009年版)》。自本規範印發之日起,《狂犬病暴露後處置工作規範(試行)》同時廢止。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