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誘導的間質性腎炎

作者:記者杜卉 發至美國聖迭戈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11-09

  腎毒性腎損傷新知

  藥物和外源性毒物是導致腎髒損傷的重要原因,這在易感人群中尤其明顯。腎毒性綜合征包括功能性異常、血管損傷(如血栓性微血管病)、腎小球損傷(如腎病綜合征或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間質性腎炎和晶體性腎病及腎結石。在今年的美國腎髒周上,大會繼續設立了腎毒性腎損傷的專場,為與會者更新最新腎毒性物質的種類及相關表現。

  藥物誘導的間質性腎炎

  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普拉格(Praga)教授介紹,既往研究顯示,在因AKI行腎活檢的患者中,藥物誘導的AIN發生率為15%~27%(常見引起AIN的藥物見下表)。

  藥物性AIN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典型的三聯征,即發熱、皮疹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但這種典型的表現可能僅在13%的患者中出現;在NSAID類藥物所致AIN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發生率約為18%;與其他藥物所致藥物性AIN相比,NSAID所致藥物性AIN患者的蛋白尿的量顯著較高。

  對於藥物性AIN的治療,Praga教授等進行的研究表明,開始使用皮質類固醇的時機是影響其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了避免發生AIN後的間質纖維化和腎功能減退,一旦診斷為藥物性AIN,應立即開始皮質類固醇治療。

  對於藥物性AIN,Praga教授所在醫院實行了以下治療流程,停用致病藥物→連續3天靜脈甲潑尼龍衝擊(250 mg/d)→口服潑尼鬆1周[1 mg/(kg·d)]→隨後4~6周逐漸減撤潑尼鬆劑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

關鍵字:腎毒性腎損傷,間質性腎炎,AIN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