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腎病(IgAN)是最常見的腎小球疾病,亞洲尤其高發,我國IgAN發病率占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的45%。IgAN臨床表現多樣,預後相差懸殊。因此建立一個標準化、重複性佳,可對腎活檢病理組織病變性質和程度進行量化評估、並為患者預後和治療提供指導的分類係統是IgAN研究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2009年,由國際IgAN協作組和腎髒病理學會發起,全球四大洲、10個國家/地區腎髒病專家共同參與製定的“IgA腎病牛津分類”方案正式發布。黎磊石和劉誌紅院士亦參加了該研究。該分類方法製定了詳細的腎組織病理改變評分表,對可能影響患者預後的四項指標(係膜細胞增殖、腎小球節段硬化、毛細血管內細胞增殖和腎小管萎縮及間質纖維化)製定了量化標準(Oxford-MEST評分係統),並在此基礎上推薦了IgAN病理報告模板。
IgAN牛津分類一經推出,即受到國際腎髒病學界的廣泛關注,但由於IgAN存在種族和地域差別,因此該分類方法被推廣前還須接受全球不同地區、不同種族患者的資料檢驗。目前,歐洲和北美地區已經開展了相關驗證研究工作。
在此次論壇上,劉誌紅院士組織的“中國IgAN牛津分類多中心驗證研究”正式啟動,該項目獲得了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資助。研究將納入900例活檢證實為IgAN的患者,分析其臨床和病理資料,以驗證牛津分類在我國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我國IgAN牛津分類多中心驗證研究的意義不僅在於驗證分類方法本身,更在於建立一種全國腎髒病及其相關學科的合作方式和平台,讓我國的腎髒病研究與世界同步。
此外,通過該研究中的病理培訓,希望可使我國各腎髒病臨床中心的IgAN病理分類標準統一化,以檢驗IgAN牛津分類在我國推廣的可行性及其在判斷患者預後中的價值,並為未來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提供統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