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長達9年不愈 千萬小心!

作者:袁壯 薛辛東 來源:兒科急重症與疑難病例診治評述 日期:18-06-22

早在20 世紀50年代,臨床就有采取摘除扁桃體,清除病灶的方法治療腎小球腎炎遷延不愈的報告。80年代隨著免疫學的進展,進一步明確了病灶性扁桃體對腎髒的損害。因此,對於病程遷延、反複,間歇血尿的腎小球腎炎患兒,摘除扁桃體,清除感染灶,治療腎小球腎炎,已成為一種治療方法。

【病例介紹】

張××,男,14歲。9年前偶然檢尿發現尿紅細胞增多。無熱,無尿少及水腫,無排尿不適等症狀。有時在上呼吸道感染時,尿紅細胞增多,經休息,抗感染治療後,尿中紅細胞減少,但未見恢複正常,斷續服中藥治療仍無效。

體格檢查:Bp 14/7kPa,發育營養均好,麵色紅潤,無貧血貌,麵部及眼瞼無水腫,扁桃體Ⅱ°大。心肺正常,肝脾未觸及,雙下肢無壓痕。

輔助檢查:RBC 5﹒02 ×10 12/L,Hb 140g/L,尿常規:蛋白陰性,RBC 10~20/HP,WBC 1~2/HP,管型陰性,尿比重1.030,尿RBC 形態:畸形占70%,血BUN 3mmol/L,Cr 66μmol/L。TAG:60g/L,38g/L,22g/L。雙腎B 超大小、形態均無異常。

入院診斷:血尿待查

【治療措施】

1﹒因血尿長達9年不愈,要求摘除扁桃體,去病灶治療。入院後除常規檢查,並做扁桃體激發試驗(超短波刺激)陽性。抗感染治療兩周。

2﹒於住院中行扁桃體摘除術,術後即出現暫短肉眼血尿,但經休息,抗感染治療,兩周後肉眼血尿消失,鏡下血尿持續2~3個月消失,隨訪數年尿化驗及腎功檢測正常。

【診治評述】

1﹒該患兒在發病中無典型的水腫、少尿、高血壓的病史,隻是偶然發現尿中有紅細胞超過正常範圍,為鏡下血尿。根據患兒無任何自覺症狀,雙腎超聲檢查,其大小、形狀、輸尿管和走行均無異常,通過超聲檢查已可除外腎腫瘤、結石、腎發育畸形等所造成的血尿。經過多年的臨床治療觀察,尿中紅細胞形態70%為畸形細胞,因而確診為腎小球腎炎。

既住認為腎小球腎炎遷延不愈,往往與感染源的存在有關。通常鏈球菌感染所造成的腎小球腎炎,臨床上常出現典型的症狀。隨著病原學的變遷,病毒、支原體也可成為腎小球腎炎的感染原,而臨床上常出現不典型的症狀,多以單純血尿為主要症狀。近年來由於免疫學的深入研究,腎活檢的開展,給腎小球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準確的科學依據。

2﹒該患兒血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時加重,經抗感染、休息等治療後逐漸好轉,扁桃體經用超短波刺激血尿加重,這提示腎小球腎炎的發病和上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的關係。扁桃體作為病灶,繼發腎髒結構的改變,使血尿遷延不愈,清除病原、消除抗原抗體對腎髒的免疫反應,使腎損傷恢複。

3﹒該患兒病程長達9年,經綜合治療未見好轉,除單純血尿外,無其他合並症,腎功正常,既往又無出血性疾病,故適於摘除扁桃體。術後隨訪觀察也證明了血尿消失,療效顯著。

4﹒摘除扁桃體,要作扁桃體激發試驗,其中有扁桃體按摩,超短波刺激,透明質酸酶試驗,可選用任何一項進行試驗。扁桃體摘除前應請喉科醫生檢查扁桃體大小,判定有無急性炎症、粘連等,並在術前一周抗感染治療。術中切除扁桃體應送病理檢查,並作細菌培養,病毒分離,以判斷其病原的種類。該患兒術中順利,術後出現肉眼血尿,這是由於術中刺激了扁桃體,因而使血尿加重。這也進一步證實其發病與扁桃體病灶,有明顯的關係,表明摘除扁桃體是必要和正確的。

【臨床經驗】

1﹒血尿為泌尿係統疾病常見症狀,發病原因很多,診斷比較困難。診斷時一定要詳細地詢問病史,了解疾病發展經過和全麵的體格檢查。必要時還要做腎盂造影,雙腎 B 超。觀察尿的紅細胞形態,對診斷腎小球性血尿幫助很大,有條件時一定要做。其方法簡便,有實用價值。

2﹒扁桃體術後要保護好創麵,防止術後出血。

關鍵字:血尿,,常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