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維護
狄克遜(Dixon)教授介紹了一項有關阿司匹林與雙嘧達莫聯合口服預防移植動靜脈內瘺狹窄的研究,共納入649例血液透析患者。
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聯合口服組患者移植動靜脈內瘺的1年首次通暢率升高(28%對23%),且可顯著延長移植動靜脈內瘺的首次通暢時間(風險比0.82,95%可信區間0.68~0.98,P=0.03)。
張(Cheung)教授則介紹,在移植血管周圍注射含雙嘧達莫、雷帕黴素、紫杉醇等藥物成分的聚合物凝膠,可能有助於預防局部細胞增殖及抑製血管狹窄。
血管鈣化及代謝性骨病
莫(Moe)教授介紹了新近推出的慢性腎髒病-礦物質骨骼異常(CKD-MBD)治療臨床實踐指南[由全球改善腎髒病預後委員會(KDIGO)推出],強調CKD5期患者血管鈣化患病率高達70%~80%,且隨病程延長而逐步加重,發生血管鈣化的終末期腎髒病(ESRD)患者的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亦升高。
動物研究顯示,高磷血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鈣結合劑、高鈣血症、骨化三醇及其類似物過量均可引起血管鈣化。臨床研究顯示,高磷血症與血管鈣化相關,而磷酸鹽結合劑司維拉姆可延緩血管鈣化。
拉吉(Raggi)教授詳細介紹了測量CKD患者血管鈣化的各種影像學技術。他指出,目前唯有電子束CT才可真正做到定量分析血管鈣化嚴重程度。
尿毒症毒素
範霍德(Vanholder)教授認為,常規血液透析治療無法有效清除的某些化合物,包括大中分子毒素和蛋白結合毒素(如β2微球蛋白、瘦素、糖基化終末產物、細胞因子等),可能對血管有一定損害作用。增加透析膜孔徑或對流清除可能有助於清除上述尿毒症毒素。
布魯內特(Brunet)教授回顧了近年來相關研究結果,強調尿毒症毒素可影響ESRD患者的天然免疫功能,如自然殺傷(NK)細胞計數與肌酐清除率呈正相關、苯乙酸可減弱NK細胞對細菌的細胞毒性作用、對羥基馬尿酸可減少中性粒細胞凋亡。
尿毒症毒素大多作用活躍,部分與CKD的血管病變相關,且可加速腎功能衰竭的進展。目前有關尿毒症毒素與適應性免疫功能間關係的研究尚缺乏。有研究顯示,CKD患者血吲哚乙酸和β2微球蛋白水平與單核細胞的CD34+CD133+未成熟祖細胞數量呈負相關。
AKI的腎髒替代治療
隨機評估重症監護病房(ICU)中常規與強化劑量腎髒替代治療(RENAL)研究是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共納入1508例急性腎損傷(AKI)患者。
結果顯示,常規[25 ml/(kg・d)]和強化[40 ml/(kg・d)] 透析兩組患者的90天死亡率均為44.7%,無顯著統計學差異。該結果提示,強化連續腎髒替代治療並不能降低ICU中成年AKI患者90天內死亡率。
在RENAL研究中,患者入選標準為尿量<100 ml/6h、嚴重代謝性酸中毒(pH<7.2)、高鉀血症(K+>6.5 mmol/L)、血尿素氮>70 mg/dl、血肌酐>3.4 mg/dl或存在其他器官水腫。
由於入選患者病情偏重,故關於AKI的合適腎髒替代治療劑量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新技術
因瑞格(Inrig)教授詳細介紹了血液透析濾過、高通量透析、每日透析、夜間透析等新療法的技術特點、治療參數及其相關臨床研究情況。
目前尚在進行中的血液透析濾過臨床研究包括以下幾項。荷蘭對流轉運研究(CONTRAST研究),目的是比較低通量血液透析與血液透析濾過對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影響;西班牙血液透析濾過生存研究(ESHOL研究),比較低通量與在線(on-line)血液透析濾過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土耳其多中心研究,比較後稀釋血液透析濾過與高通量血液透析對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影響;法國多中心研究,比較高效血液透析濾過與高通量血液透析對透析耐受性(透析期間症狀)的影響及對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響。上述各項研究結果值得期待。
加拿大一項隨機對照研究比較了每周6次夜間血液透析和每周3次常規血液透析對患者左心室質量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常規血液透析相比,夜間血液透析可顯著降低患者左心室質量、降低血磷水平、減少降壓藥物及含鈣磷結合劑的使用劑量;但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無顯著差異。
其它臨床研究顯示,每日透析、夜間透析(部分經選擇後的患者)可改善ESRD患者的毒素清除;與常規血液透析相比,上述新療法可能有助於降低血管鈣化的不良影響,降低患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