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man-Sacks心內膜炎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腎內科供稿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9-23

 本期視點

  一例22歲男性患者,因腎病綜合征入我院腎內科診治,臨床診斷為係統性紅斑狼瘡(SLE)。住院後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二尖瓣前後葉類圓形贅生物,其超聲特點提示與SLE和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相關的Libman-Sacks心內膜炎可能,最終經腎穿刺病理及多次抗β2糖蛋白Ⅰ抗體升高而確診。利布曼-薩克斯(Libman-Sacks)心內膜炎須與乳頭狀彈性纖維瘤、感染性心內膜炎贅生物、Lambl氏贅生物、贅疣性血栓性心內膜炎和瓣膜黏液樣變性等鑒別。本例提示,當年輕腎病綜合征患者存在瓣膜贅生物時,應進一步尋找SLE或抗心磷脂抗體綜合征的證據。

病曆摘要

  現病史 患者男性,22歲。因“下肢、眼瞼水腫3個月,泡沫尿2個月”入院。3個月前出現雙側眼瞼及雙下肢可凹性水腫,晨重暮輕。2個月前開始出現尿中泡沫增多。無皮疹、光過敏、關節腫痛和口腔潰瘍等。外院測血壓為160/100 mmHg。血常規:白細胞 4.62×109/L,血紅蛋白124 g/L,血小板114×109/L 。尿常規提示蛋白(3+)、紅細胞(+)。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8 U/L,白蛋白30 g/L,肌酐50.6 μmol/L,總膽固醇9.3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6.64 mmol/L。腹部B超:雙腎彌漫性改變,右腎10.8×6.8 cm、左腎11.3×5.9 cm,皮質回聲高,脾大,餘(-)。我院門診診斷為“腎病綜合征”,予潑尼鬆60 mg/d治療。 既往史及其他 患者發現高血壓2年,未隨診血壓及進行治療,但無任何不適。個人史、婚育史、家族史無特殊。

  體格、實驗室與輔助檢查

  體格檢查 血壓159/103 mmHg,頸靜脈無怒張,雙肺呼吸音清,心界左下擴大,心率73次/分,心尖部可聞及Ⅱ~Ⅲ/6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肝脾未觸及,雙下肢膝以下輕度可凹性水腫。

  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 具體結果見表。

  表 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一覽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例患者有以下特點:腎病綜合征,二尖瓣贅生物,抗β2糖蛋白I抗體3次升高,以及腎穿刺病理提示SLE。患者存在二尖瓣贅生物,應與以下疾病鑒別。

  乳頭狀彈性纖維瘤

  乳頭狀彈性纖維瘤是一種心髒瓣膜最常見的原發性良性腫瘤(占10%以下),通常見於老年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腫瘤可發生於二尖瓣前後葉、腱索和乳頭肌、主動脈瓣,但主動脈瓣較二尖瓣常見,少見部位包括三尖瓣和肺動脈瓣,亦可見於心房、心室心內膜表麵,主動脈瓣的主動脈側,二尖瓣上的左房側。腫瘤體積小,大多數直徑小於20 mm,瘤體大小範圍為2~50 mm。典型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均質,回聲強於血栓,通常為單個,亦可為多個。腫瘤常通過短蒂與心內膜表麵相連,呈活動狀,瓣膜功能不全不常見。超聲顯示腫瘤有一亮回聲中心。對於呈手指樣突出的腫瘤,在其與血液的界麵上會出現特征性的閃動或細顫,經食管超聲心動圖能識別這一特點。

  本例患者瓣膜上腫物活動度小,無蒂,亦未見到乳頭狀彈性纖維瘤的典型超聲特征,且無法用該疾病解釋腎病綜合征。

  感染性心內膜炎贅生物

  感染性心內膜炎出現瓣膜贅生物常見,嚴重者可伴感染瓣周擴散,引起瓣膜穿孔、瓣周膿腫、竇道、瘺或假性動脈瘤等並發症,臨床表現為發熱、動脈栓塞等血管現象,以及腎小球腎炎等免疫現象。二尖瓣贅生物在超聲心動圖上常位於左房側,典型贅生物呈不規則分葉狀,邊界不清,活動無序,活動頻率快於瓣膜。

  本例患者雖然贅生物較大,卻無發熱,且類風濕因子呈陰性,尿檢以大量蛋白尿為特征,無貧血,加之瓣膜贅生物呈類圓形團塊狀、較固定,故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

  Lambl氏贅生物

  蘭布爾(Lambl)氏贅生物的發病機製尚不明確,贅生物中心為結締組織,是膠原和彈性纖維或無細胞的透明物質,被覆內皮細胞。該疾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但更常見於老年人,男女無差別。發生於二尖瓣的Lambl氏贅生物多於主動脈瓣,常沿瓣膜邊緣的關閉線分布,可位於二尖瓣的左房側,也可位於肺動脈瓣和主動脈瓣的任何部位,即動脈側。Lambl氏贅生物體積小,長度為2~12 mm,寬度約1.5 mm。Lambl氏贅生物呈纖細、活動的絲狀結構,有2種類型(絲狀或薄層狀),可為單條狀、成排或成簇,常為多個。本例患者贅生物形態不符合Lambl氏贅生物,且該疾病同樣無法解釋腎病綜合征。

  瓣膜黏液樣變性

  明顯的瓣膜黏液樣變性使瓣膜增厚折疊,尤其當二尖瓣在收縮期關閉時,脫垂的瓣體部分極似贅生物,有時很難鑒別。本例患者無瓣膜脫垂,贅生物形態與黏液樣變性瓣膜有區別,故可除外瓣膜黏液樣變性。

  贅疣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該疾病又被稱為腫瘤心內膜炎、休克心內膜炎或消耗性心內膜炎,屬於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於霍奇金病,肺、胰腺、胃和結腸腺癌,亦可見於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燒傷、內毒素血症和惡病質。多數侵犯左心瓣膜,心房內膜偶被累及,在心瓣膜閉鎖緣形成≥1 mm的血小板血栓,有時呈息肉狀。 本例患者的贅生物形態不能除外贅疣性血栓性心內膜炎,但血液檢查、腫瘤標誌物及胸腹影像學檢查未提示腫瘤存在證據。

  Libman-Sacks心內膜炎

  該疾病可見於SLE和抗心磷脂抗體綜合征患者,瓣膜上可形成無菌性血小板纖維素性血栓,亦屬於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本例患者雖然多項自身抗體陰性,無關節痛、口腔潰瘍或脫發等免疫疾病表現,但患者年齡較輕,存在腎病綜合征,3次查抗β2糖蛋白Ⅰ抗體均升高,抗心磷脂抗體(-),腎穿刺病理提示狼瘡不除外。 抗β2糖蛋白Ⅰ抗體陽性多見於SLE和原發性抗心磷脂抗體綜合征,本例患者臨床表現更符合SLE,故瓣膜贅生物為Libman-Sacks心內膜炎(LSE)贅生物。

治療

  治療宗旨 治療主要針對SLE給予激素治療,同時積極控製高血壓,並針對蛋白尿給予雙倍劑量的替米沙坦。由於患者有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伴左心擴大,有外科手術指征,但應在原發病治療一段時間,蛋白尿被控製、低蛋白血症獲得改善及激素減至一定量後,再考慮擇期行外科手術,從而減少術後並發症。

  治療具體方案 潑尼鬆60 mg/d和複方環磷酰胺1片/天治療原發病,同時給予阿司匹林100 mg/d,普伐他汀20 mg/d,卡維地洛6.25 mg/次、2次/天,左旋氨氯地平2.5 mg/d,氫氯噻嗪12.5 mg/d、替米沙坦80 mg/次,2次/天。患者病情逐漸緩解。

  其他治療措施 激素和免疫抑製劑針對原發病SLE和抗磷脂抗體綜合征進行治療,但與贅生物大小變化無明確相關性。此外,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也很重要,以避免嚴重並發症。若患者存在係統性栓塞,則應給予抗凝治療。阿司匹林的治療作用未被充分闡明。心力衰竭、抗凝治療後仍反複發生血栓栓塞者須進行瓣膜置換,但機械瓣易發生血栓,且二尖瓣置換術死亡率高達25%。

關鍵字:Libman-Sacks心內膜炎,係統性紅斑狼瘡(SLE),瓣膜贅生物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