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與臨床思維訓練營】似曾相識的故事(三)

作者:姚俊華(整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10-28

青年女性,反複發熱5個月伴皮疹

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22歲,學生。

主訴反複發熱伴皮疹5個月。

現病史2014年3月20日起,在獻血後第二天發熱,體溫最高達38.1℃,伴有寒戰、咳嗽、胸悶、頭暈、手腳麻木、乏力。3月25日就診外院。查體見咽部紅腫,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給予物理降溫、阿奇黴素靜滴,治療效果不佳。自服“氨咖黃敏”退熱後出現皮疹,伴瘙癢。4月2日(起病2周)就診於華山醫院急診。查體見軀幹、四肢散在斑丘疹。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其餘不詳)。考慮藥疹。予以甘草酸苷靜滴,仍有發熱、皮疹。呈全身散在紅色斑丘疹,部分有抓痕。伴有膝關節、髂關節及踝關節疼痛。予口服甲潑尼龍片16mg,qd。皮疹及發熱好轉,激素逐漸減量。5月16日,患者停用激素。5月23日,皮疹再發,無發熱。全身散在紅色斑丘疹,以背部、下腹部顯著。予口服甲潑尼龍片12mg,qd,皮疹再次好轉。激素逐漸減量至6mg。7月9日,出現咽痛、再次發熱,體溫最高為39.5℃,伴頭痛,肌肉痛及腹部不適。血常規檢查WBC11.84×109/L,肝功能檢查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41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8U/L。予以左氧氟沙星0.5g,靜滴,體溫恢複正常。8月5日,患者再次出現發熱症狀,左氧氟沙星治療效果不佳。再次出現皮疹,形態與前類似。8月9日,胸部CT示:雙側腋窩、縱隔內多發淋巴結,脾髒腫大。2014年8月13日,收治華山北院感染科。

入院體檢神誌清,查體合作。皮膚黏膜未見淤點淤斑。全身皮膚可見散在皮疹、可見抓痕結痂,左頸部淋巴結可,咽 (下轉A7版)不紅,扁桃體無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幹濕音,心律齊,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全腹無壓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指。雙下肢不腫。

實驗室檢查(8月13日)血常規:WBC10.51×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8.42×109/L,Hb98g/L,PLT187×109/L。肝功能:ALT957U/L,AST772U/L,總膽紅素(TBIL)14.4μmol/L。尿常規:蛋白(+),紅細胞計數6.5/μl,白細胞計數184.7/μl。自身抗體:抗核抗體(ANA)顆粒型(1:1000),核抗原多肽抗體(ENA)(-),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雙鏈DNA(dsDNA)(-)。血沉(ESR)43mm/h。血培養:木糖氧化無色杆菌木糖氧化亞種。EB病毒(EBV)-DNA(-)。骨髓穿刺塗片:增生性骨髓象,以粒係增生顯著,粒係部分伴退行性變,堿性磷酸酶(NAP)積分顯著升高(73%陽性,積130分);紅係比例相對減少,鐵染色示內外鐵均減低;巨核係增生,血小板散在或成小簇可見;片上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比例增多,可見噬血現象(噬血細胞0.5%)。

影像學檢查超聲檢查:肝、胰未見明顯異常,脾髒腫大,右腎積水,左腎、膀胱未見明顯異常,雙輸尿管未見擴張,後腹膜淋巴結腫大。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示雙側頸部及鎖骨區,雙側腋窩多發淋巴結氟代脫氧葡萄糖(FDG)代謝增高[最大標化攝取值(SUVmax)4.2],考慮炎性增殖性病變可能大,建議必要時淋巴結活檢,骨髓及增大脾髒FDG代謝輕度增高(SUVmax3.5),考慮反應性增生可能,右腎盂及右側輸尿管積水。心髒超聲:少量心包積液。

病例討論

“南派”發言

湯正好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感染科湯正好教授:

青年女性,發熱5個月。從發病時的情況來看,患者自服“氨咖黃敏”退熱後出現皮疹,停藥後5月23日再次出現皮疹,7月份又出現發熱、體溫達39.5℃,並伴咽痛、頭痛和肌肉酸痛,藥物疹的可能性小。從病史和輔助檢查來看,不能排除係統性紅斑狼瘡(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該患者有發熱、咽痛、皮疹、肝脾腫大,肝功能出現異常,也有慢性EB病毒活動性感染可能。還有一種可能是藥物誘發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一開始發熱用退熱藥出現皮疹,實驗室檢查抗核抗體滴度為1:1000,或許是停藥後出現的遲發性變態反應。

“北派”發言

葉峰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葉峰教授:

青年女性,病程長,多器官損傷。患者發熱、咽痛,有皮疹、脾髒及淋巴結腫大。激素有效,減量後再次發作,有皮疹、關節疼痛、肝髒損傷,而且出現了骨髓的嗜血細胞征象,整個過程更加符合EB病毒感染慢性化後的多器官損傷。查一下EB病毒早期IgM,進一步做骨髓活檢確診是否有EB病毒感染,可防止遺漏其他疾病。臨床微生物科現場會診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檢驗科吳文娟教授:臨床上在不同情況下,對血培養標本采集的時機、方式和瓶數有相應的要求。菌血症一般是雙抽4瓶,但是懷疑感染性心內膜炎或亞急性心內膜炎的時候,24h內應3~5次抽取,因為瓣膜細菌入血的時機不一定是一次性的,如此陽性率會大一些。若考慮真菌感染,用血培養陽性對臨床的提示意義?真菌瓶做就會很有針對性。

對於這次血培養發現的木糖氧化無色杆菌木糖氧化亞種,是一種非發酵菌。一開始並不立即就考慮汙染,要看一下這次抽取的血培養有幾瓶陽性,(病例彙報者補充:1瓶),可以隨後再多做幾次,(病例彙報者補充:又做了3次,都是陰性),這樣便可以確定汙染的可能性大。病程進展

美羅培南1.0g,q8h,效果不佳,增強CT後可體溫平穩(激素有效)。8月23日起甲基強的鬆龍40mg,qd,靜脈滴注治療,仍有反複發熱及皮疹,體溫最高40℃。

8月29日檢查結果血常規:白細胞(WBC)9.36×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數(N)7.51×109/L,血紅蛋白(Hb)106g/L,血小板(PLT)183×109/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267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091U/L,總膽紅素(TBIL)117.9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102.5μmol/L,白蛋白26.5g/L。C反應蛋白5.65mg/L。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全套:凝血時間(PT)24.5s,凝血酶原時間(APTT)58.2s,纖維蛋白(FDP)49.0μg/mL,血漿纖維蛋白原(FIB)0.8g/L,D-二聚體20.190ng/ml。鐵蛋白17820μg/L。

患者高熱,口腔及咽喉疼痛明顯,查體見舌體及兩側頰黏膜散在潰瘍病灶,咽後壁未見明顯白膜覆蓋,吞咽藥物困難。血液科現場會診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陳彤教授:該患者有發熱、脾髒腫大、FIB減低、血清鐵蛋白明顯增高,骨髓片噬血細胞比例0.5%,可作出噬血細胞綜合征的診斷。骨髓噬血細胞不一定完全代表噬血情況,該患者可能肝脾噬血更嚴重,按照噬血細胞綜合征診斷的8條證據,已經滿足5條,可以診斷噬血細胞綜合征。

噬血細胞綜合征不是病因學診斷,病因包括感染、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那是否有惡性腫瘤的情況?若無外周淋巴結明顯腫大,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可提供一些線索,該患者PET-CT結果提示全身淋巴結氟代脫氧葡萄糖(FBG)攝取量增高,但標化攝取值(SUV)為4.2,骨髓和肝髒FBG攝取量增高,SUV為3.5。若患者確實有血液性腫瘤,因為SUV值不高,傾向於考慮該腫瘤較惰性,但一般惰性腫瘤不會有這麼快進展的噬血現象,例如高熱、肝功能進行性惡化。除外淋巴瘤,可通過腫大淋巴結活檢病理來明確。

後續治療和隨訪

血液科會診,診斷:繼發性噬血細胞綜合征。建議治療:地塞米鬆20mg,qd,VP16150mg一次。

患者仍有高熱反複皮疹。隨訪血常規、肝功能仍未明顯恢複。9月9日,予丙種球蛋白20g×5天衝擊治療。9月18日,加用環孢素A,125mg,bid口服。患者症狀逐漸緩解,肝功能及鐵蛋白等指標較前明顯下降。

請仁濟醫院風濕科楊程德教授會診。患者反複出現發熱、皮疹,並有咽痛,激素應用前曾有膝關節、髂關節及踝關節疼痛。考慮原發病為成人斯蒂爾(Still)病可能性大,建議暫維持激素聯合環孢素治療方案。隨訪以進一步排除淋巴瘤。隨訪1年,患者激素逐漸減量,環孢素A已停用。病情穩定,無發熱皮疹再次發作。

華山醫院總結:病例3

該患者為年輕女性,起病出現發熱、皮疹、脾腫大,病程遷延,激素減量後病情反複,需考慮非感染性疾病,特別是結締組織病。但患者入院後予以激素效果不佳,病程中病情突然加重,使得醫生警惕其為血液係統腫瘤。請血液科會診考慮繼發性噬血細胞綜合征。噬血細胞綜合征為一類臨床綜合征,可由感染、腫瘤、炎症性疾病等多種病因引起,其預後與病因密切相關。目前治療方案主要為治療原發病,同時予以激素、VP16、環孢黴素、丙種球蛋白等以控製活化的網狀內皮係統,抑製炎症風暴。其診斷和治療需要依賴多學科合作,非感染科一家可為。患者根據臨床表現最後病因診斷為成人Still病,但始終應記住成人Still病是個排除性診斷,需密切隨訪患者情況。該患者隨訪一年,激素逐漸減量病情未發生反複,血液係統腫瘤可能性較小,但其他結締組織病尚未完全排除。華山醫院感染科“發熱待查”病例的病因中雖仍以感染性疾病為首位,但近年來血液係統疾病和結締組織病逐漸成為重要的病因組成。強大的多學科協作(MDT)團隊可為明確病因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專家點評

倪語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臨床微生物科倪語星教授:聽了3個病例,談一些自己的感受。感染性疾病非常複雜,很難非黑即白,很難完全排除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疾病,伴有血液病、腫瘤等基礎病也不能排除感染,看起來不像感染也不能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感染性心內膜炎,不能完全根據血培養的結果來判斷;血培養陽性不能確定一定是血源性感染,血培養陰性也不一定能排除,要辯證來看。

唐紅 教授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科唐紅教授:3個病例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線索,對此我也有一些體會。從醫生多年經驗的積累中得到的提示找證據;找證據過程中臨床醫生要和實驗室密切合作,並要特別注重標本的采集過程,當實驗室有結果不能解釋時,也可以多與臨床溝通;MDT合作對疑難疾病的診治更加有效,這一點大型醫院的優勢尤其突出。

陳永平 教授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陳永平教授:發熱待查病例,需要全麵、豐富的知識進行思辨,這個正是感染科醫生的特長。在思辨過程中,找到重要線索就能一發破的,找出病因所在,所以要非常注重細節。此外,臨床經驗也非常關鍵,例如皮膚的表象可給予臨床提示,對於皮膚的一個結節是隱球菌源性還是其他皮疹,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很快找到一個方向。

(A4~A7由姚俊華整理,張文宏、邵淩雲教授審閱,虞勝鐳醫生校對)

關鍵字:臨床思維,訓練營,感染,似曾相識的故事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