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戊型肝炎的臨床特點

作者:北京地壇醫院 曾慧慧 陳誌海 北京兒童醫院 沈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9-12

  病曆摘要

  患兒男,7歲,因“發熱、乏力、納差6天,尿黃2天”入院。

  患兒入院前6天無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9.5 ℃,伴乏力、納差。經退熱處理後病程第3日起患兒未再發熱,但仍乏力、納差,出現間斷非噴射性嘔吐3次,嘔吐胃內容物。病程第4日發現患兒尿黃,皮膚黃染,大便稍灰白,病程第6日就診入院。

  查體 入院查體見皮膚黏膜中度黃染,肝肋下2 cm,質軟,無壓痛,脾不大,餘查體未見異常。

  實驗室檢查 入院肝功:ALT 2011 U/L、AST 1238 U/L、TBIL 126.4 μmol/L、DBIL 87.2 μmol/L、血γ穀氨酰基轉移酶(GGT)183.0 U/L,堿性磷酸酶(ALP) 280 U/L、總膽汁酸(TBA) 50.2 μmol/L、PTA 97%。戊型肝炎抗IgM 陽性,甲、乙、丙、丁型肝炎抗體均陰性,銅蘭蛋白正常,抗核抗體陰性。腹部彩超示肝回聲偏粗,肝內管道係統回聲增強,脾稍厚。其他輔助檢查未見異常。

  診斷 病毒性肝炎 ( 戊型)急性 黃疸型。

  診治經過 入院後予保肝降酶退黃等積極對症治療,病程第14日患兒乏力、納差等臨床症狀消失,黃疸減輕,肝髒較入院時縮小。複查肝功能好轉, ALT 1803 U/L,AST 1011 U/L,TBIL 111.8 μmol/L、DBIL 84.5 μmol/L,GGT 183 U/L,ALP 270 U/L,TBA 45.5 μmol/L。繼續積極予保肝退黃等治療,病程第33日患兒黃疸消退,病程第43日複查肝功能ALT、AST正常,膽紅素略高,TBIL 17.8 μmol/L,DBIL 13.7 μmol/L,TBA 17.5 μmol/L,疾病基本治愈出院。2周後門診隨訪肝功無異常。

  分析討論

  流行病學 相對於成人,嬰幼兒及兒童肝髒結締組織發育較差,肝細胞再生能力強,不易發生肝硬化,但易受到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如缺氧、感染、藥物中毒等。

  由於計劃接種的規範、乙肝母嬰阻斷的普及,以及應用血製品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近年來由乙肝及丙肝病毒造成的兒童肝炎病例數有所下降,我國文獻報道的兒童戊肝發病率為0.8%。

  兒童HEV以亞臨床型感染居多,國內外報道提示不同地域兒童期存在不同比例的HEV暴露,提示戊肝發病率與經濟衛生狀況密切相關。在印度,28.7%的城區兒童HEV 抗IgG抗體陽性,23.8%農村兒童陽性,而日本及西班牙兒童HEV抗IgG陽性率僅分別是3.3%和4.6%。

臨床特點兒童期戊肝有以下臨床特點:

  1.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長。從出生不久的嬰兒到10歲的學齡期兒童,都能觀察到HEV感染;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2.臨床表現為發熱、消化道症狀、乏力、黃疸及肝功能異常等症狀。

  3.在兒童患者中,存在單純戊型、戊型重疊甲型、戊型重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戊型重疊EB或CMV病毒等多種感染形式。既往文獻報道兒童期戊肝重疊甲肝多見,北京市兒童醫院1997年報道的兒童散發性甲戊肝重疊感染率為53.8%。近年來隨著大規模甲肝疫苗的免疫接種,兒童期甲戊肝重疊感染病例明顯減少。

  4.部分戊肝患兒存在肝內膽汁淤積,黃疸持續時間較長。HEV除引起肝細胞損傷外,還可不同程度影響肝內毛細膽管與門脈係統。觀察戊肝患兒腹部B超可見部分患兒有肝內管道係統回聲增強,考慮存在一過性肝內膽汁淤積,臨床需注意處理淤膽情況。

  5.戊肝為自限性疾病,予積極保肝退黃等對症治療後,大多預後良好,病程相對較短。顧燕等對北京地區兒童戊肝進行總結,發現痊愈患兒的病程均小於6周,平均住院日較文獻報道的青年及中年組略長,但明顯短於老年組。需注意的是,有免疫功能異常的兒童易出現慢性HEV感染;在重症肝炎患兒中,需注意HEV陽性是一個高危因素。

  兒童期戊肝是兒童期肝損害的重要類型之一,具有一定特點,予積極對症治療,大多能痊愈。由於兒童HEV感染以亞臨床型為主,不易被及時發現並隔離,一旦經汙染食物或水源,可致戊肝暴發流行,故應注意兒童飲食衛生。

關鍵字:兒童,戊型肝炎,臨床特點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