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戊型肝炎(戊肝)最新數據:全球每年有2000萬人感染戊肝,其中超過300萬例為急性戊肝,並導致7萬戊型肝炎病毒(HEV)相關死亡病例。2011年我國戊肝報告病例近3萬,與同期甲肝報告病例數接近,且戊肝所致死亡病例數是甲肝的3倍(39例對13例)。人們長期以來認為,戊肝主要好發青壯年及老年人群,但近來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戊肝兒童病例並不罕見,而是很常見,且經常漏診。另外,除糞口傳播、輸血傳播途徑外,母嬰傳播也不容小覷,因為這可直接導致新生兒感染HEV。我國有研究顯示,戊肝在同期收治的小兒肝炎病例中占7.5%。此外,在埃及,半數以上年齡>5歲人群HEV血清檢測呈陽性。就目前的形勢看,防治戊肝刻不容緩。2011年,中國批準了首個預防HEV感染的疫苗,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用於臨床。基於此,本期特通過兩例兒童戊肝病例,對戊肝的流行病學、傳播途徑、臨床表現及治療等進行深入介紹。
病曆摘要
患兒男,11歲,因“納差半月”入院。
患兒入院前半月無明顯誘因出現納差,院外肝功: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261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31 U/L,經降酶保肝治療後複查肝功:總膽紅素(TBIL)12.5 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7.5 μmol/L、ALT 583.4 U/L、AST 224.4 U/L、乙肝標誌物陰性,為進一步診治入院。
既往史 患兒因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一直接受院外免疫抑製劑治療,治療前及治療期間間斷查肝功均正常,期間反複輸血、血製品,此次發病距最後1次輸血時間為8周,且發病後停用免疫抑製劑。
實驗室檢查 入院查肝功生化:TBIL 16.9 μmol/L、DBIL 10.4 μmol/L、ALT 472 U/L、AST 281 U/L;凝血酶原時間(PT)13.70秒、凝血酶原活動度(PTA)68% 。乙肝標誌物、丙肝抗體、甲肝抗體IgM、EB病毒抗體IgM、巨細胞病毒(CMV)抗體IgM全陰性。CMV DNA、EB病毒DNA均陰性。艾滋病病毒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陰性。自身抗體全陰性。戊肝抗體IgM陽性,IgG陰性。銅藍蛋白正常。B超示肝回聲密集。
診治經過 入院1周後患兒出現發熱(排除其他感染),納差無好轉,2周後出現眼黃、尿黃,TBIL最高升至235.1 μmol/L,PT 16.9秒、PTA 49%。B超提示下腹部腹水25 mm。給予患兒降酶保肝退黃及白蛋白支持治療,發熱10日後恢複正常,惡心、納差、厭油在治療5周後逐漸緩解至恢複正常,ALT/AST、TBIL、PT/PTA正常,B超示腹水消退(病情變化見圖)。行肝穿術,肝髒病理診斷急性病毒性肝炎G3,恢複期,無藥物性肝損害證據。
最終診斷 病毒性肝炎(戊型)急性黃疸型(重度),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
隨訪情況 患兒出院6個月後院外複查肝功正常,戊肝抗體IgM轉為陰性,IgG轉為陽性。
分析討論
傳播途徑 戊型肝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但該患兒因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在免疫抑製劑治療期間,食物及餐具均經嚴格消毒,無戊型肝炎患者接觸史,無消化道傳播可能。近年有研究顯示經輸血獲得HEV感染的報道。2001年北京血站在義務獻血員中發現了1例HEV攜帶者,用該份血漿輸入恒河猴引發了典型急性戊肝,證實HEV可經輸血傳播。亞臨床感染HEV同樣可出現病毒血症,因此反複輸血的患兒有感染戊肝的風險,此例患兒考慮為經輸血獲得感染。
臨床表現 兒童感染戊肝後,多表現為隱性感染,該例患兒明確為戊肝急性黃疸型,病情逐漸加重,TBIL升至235.1 μmol/L、PTA降至49%,並出現少量腹水,病情發展至重度肝損害。
該例患兒臨床表現為黃疸前期5周,黃疸期3周,恢複期2周。與常見急性戊肝臨床特點不同,常見病例黃疸前期平均3~4天,該病例黃疸前期明顯更長,考慮與患兒應用免疫抑製劑有關。戊肝肝髒損傷是由於宿主的免疫應答結果,因患兒發現戊肝後才停用免疫抑製劑,免疫抑製劑可能延遲了患兒的免疫應答。盡管患兒經積極治療後臨床治愈,但仍需警惕此類病例重症化。
因此,有反複輸血史並用免疫抑製劑治療的患兒出現肝功異常,在排除常見經輸血傳播乙型、丙型肝炎、CMV肝炎後,需警惕合並戊肝的可能。因患兒用免疫抑製劑治療,早期臨床表現可能不典型,確診後仍需積極治療並警惕發展為重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