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新癌症危險因素的歸因風險分析報告顯示,在我國總體癌症死亡中,近60%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顯著高於全球35%的平均水平。其中,慢性感染是導致癌症發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該報告日前發表在國際腫瘤學頂級雜誌《腫瘤學年鑒》上。在9月8日於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上,該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教授首次公開對此報告進行了解讀。喬友林說,該報告首次係統評價了我國人群環境和行為危險因素對癌症發病和死亡的影響。
該研究顯示,我國總體癌症死亡中的57.4%,是可預防和避免的(男性為65.9%,女性為42.8%),而該數據在中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分別為34%和37%。由此,報告認為,通過建立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多部門協調的癌症綜合防治策略和措施,可明顯減少我國的癌症風險並降低癌症發病率、死亡率。
研究顯示,我國人群中29.4%的癌症死亡歸因於慢性感染,最常見的感染致癌因子是幽門螺杆菌、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頭瘤病毒。報告指出,除采用乙肝病毒疫苗等已有的免疫預防接種方法外,還應使用抗生素或其他中西醫結合的抗炎、抗感染製劑治療已被感染的人群,同時采取公共衛生措施改善集體和個人衛生狀況,以減少各種炎症感染的危害。
該研究顯示,我國人群中23%的癌症死亡歸因於吸煙(男性約為33%,女性約為5%),在非吸煙女性中,11%的肺癌死亡歸因於被動吸煙。水果和蔬菜攝入不足可分別導致13%和3.6%的癌症死亡。飲酒、職業性致癌因素暴露、超重和肥胖及體力活動缺乏分別占癌症死亡原因的4.4%、2.7%和0.3%。
此項研究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聯合國內外9家單位的學者,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資助下完成的。喬友林介紹,癌症病因研究及其歸因分析是製訂和執行癌症防治行動計劃、確定防治重點和安排衛生事業優先順序不可缺少的依據,但我國此前一直沒有進行過癌症總負擔的人群歸因危險度百分比的定量係統分析和評估。
喬友林解釋說,此次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自於國家癌症登記數據庫,以及國內外以大樣本人群為基礎的危險因素的研究。但由於一些暴露率低、難以定量的危險因素缺乏數據或研究不充分,此次分析得出的人群歸因風險還不能解釋全部癌症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