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製HBV複製,促使肝病緩解,但在臨床實踐中並未能像人們厚望的那樣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抗病毒治療是重要突破,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HBeAg甚至HBsAg血清學轉換不等於乙型肝炎被治愈 急性乙型肝炎恢複期HBsAg轉陰者中,有55%左右的患者血清中長期存在HBV DNA,有報告顯示,急性肝炎後30年患者肝內仍有病毒基因組。
HBsAg自發性或經抗病毒治療陰轉的患者中,28%~94%血清和肝內存在HBV DNA,此種情況不僅見於慢性肝病患者,也見於無肝損害證據的獻血者,此種HBsAg陰性血清具有傳染性,可引起輸血後肝炎和母嬰傳播。
HBsAg已陰轉而HBV DNA仍呈陽性的原因包括:病毒變異;病毒整合後表麵基因重排或病毒表達蛋白的抗原性改變;HBsAg檢測技術不夠靈敏;抗原隱藏於HBsAg複合物中;病毒整合入肝組織中;外源性因素如酒精、合並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幹擾HBV抗原的表達。
原有肝硬化的患者治療後盡管出現生化學和病毒學應答,仍可發生門脈高壓等並發症 有學者發現,在對照組與幹擾素治療組之間,或HBeAg陰轉或未陰轉組患者之間,肝硬化並發症發生率並沒有差異。
即使在發生HBsAg血清學轉換者中,如果因化療或器官移植引起免疫抑製,HBV也可再激活,肝外組織(淋巴結)和肝細胞外(膽管細胞)儲池內HBV仍存在。
對轉氨酶正常的慢乙肝,目前尚無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方法 無論是α幹擾素抑或各種核苷類似物,均將轉氨酶升高作為治療指征,而對於血清轉氨酶正常的無症狀“攜帶者”,現有的抗病毒治療無明顯效果,因此一般不將其作為抗病毒治療對象。
但是轉氨酶正常不一定代表肝髒組織結構正常,這些患者發生肝硬化和肝癌的並不罕見,另外已發生肝硬化和肝細胞癌者在病史中也不一定有轉氨酶升高。
目前認為,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機是肝髒炎症出現,轉氨酶水平升高之時。可是對於眾多乙肝現症感染患者來說,符合這種情況的人很少。抗病毒治療的禁忌證較多,許多患者並不能夠耐受。
在抗病毒基礎上,重視抗肝纖維化治療
肝纖維化是包括慢乙肝在內的各種慢性肝病發展的共同途徑,也是進一步向不可逆轉肝硬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慢乙肝的發展過程與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有密切關係。
隨著疾病進展,肝內細胞外基質(ECM)進行性增加,膠原組織大量形成,向肝小葉內伸展,侵入肝實質,在彙管區靠攏,形成纖維間隔,肝血循環被破壞,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肝結節形成,達到肝硬化程度,因此阻斷肝纖維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防止病變向肝硬化發展的必然環節。
肝星狀細胞(HSC)活化是肝纖維化的核心事件。HSC活化存在兩條途徑:一是病因刺激損傷的肝細胞、枯否細胞和內皮細胞等合成分泌一係列細胞因子,由此激活HSC合成 ECM,這被稱為“旁分泌途徑”;二是HSC活化後合成各種細胞因子,自我進一步激活,這被稱為“自分泌途徑”,自分泌途徑一旦開放,即使沒有病因的進一步刺激,肝纖維化仍然能夠主動進展。因此病因治療與原發病治療並不能夠完全替代抗肝纖維化治療。
抗病毒治療與抗肝纖維化治療二者之間不能夠互相替代,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抗肝纖維化治療能夠與抗病毒治療起著協同作用,兩者相得益彰,既有利於病毒的抑製與清除,也有利於肝組織病理損傷的改善與修複,延緩或者阻止肝硬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