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概況
難辨梭菌是一種厭氧的革蘭陽性芽孢杆菌,當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該菌過度生長並釋放毒素時,便可引起CDI相關疾病。30%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50%~70%的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及90%~100%的抗生素相關性假膜性腸炎是由CDI所致。
CDI易在醫院內和社區環境中經糞口傳播,難以控製,病死率達17%。高毒力株027/NAP1/BI在全球特別是歐洲和北美的流行暴發迅速增多,嚴重病例數、複發率和病死率均明顯上升,耐藥菌株也在增多。中國也有027型高致病株的報告,但臨床報告CDI的患病率較歐美國家低,考慮與認知度和檢測複雜、敏感性低及成本高等有關。
危險因素
CDI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廣譜抗生素大量使用,關係密切的抗生素包括克林黴素、氨苄青黴素、頭孢菌素和氟喹諾酮類及利福平等。甲氨蝶呤、紫杉醇化療也是CDI危險因素。CDI發病與藥物劑量或給藥途徑關係不大,腹瀉常發生於抗菌治療過程中或停藥後1~2周內,最遲可發生在療程的第10周。
此外,高齡、體弱者及長期住院患者中接受鼻飼或抑酸藥如PPI治療的胃病患者也是高危患者。
診斷方法
實驗室診斷包括難辨梭菌的厭氧培養、細胞毒性試驗、菌體及毒素抗原檢測、毒素基因擴增檢測等,其中毒素檢測和培養細胞的毒素中和實驗是目前實驗室檢測難辨梭菌的金標準,但采用細胞毒性試驗檢測厭氧培養的純菌落被公認為最靈敏和特異的功能性實驗室檢測方法。
防治措施
CDI暴發時應隔離患者,接觸者須戴手套並用抗菌肥皂洗手,用含氯消毒液清潔環境。
研究提示,對於老年人,選用呱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不易出現CDI。也有建議老年人接受抗生素治療前飲用特定含有幹酪乳杆菌、保加利亞乳杆菌和嗜熱鏈球菌的酸奶飲料,可降低CDI發生風險。
如果患者發生CDI,應及時停用相關抗生素及抗腸蠕動藥物,經驗給予抗難辨梭菌抗生素治療,輔助免疫調節治療及益生菌治療和補充液體等。
CDI抗感染治療首選口服甲硝唑,嚴重病例可用萬古黴素,還可服用調整腸道菌群的藥物。對於極少數病情嚴重者,如甲硝唑或萬古黴素無效,就需要行腸切除。采用人類糞便或者用肉湯培養基培養的糞便菌群進行灌腸,以重建腸道正常菌群是另一種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