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結核分枝杆菌(NTM)是一種環境生長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屬於條件致病菌,是一種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卻有別於結核分枝杆菌複合群和麻風分枝杆菌的細菌,主要侵犯肺部,也可見肺外NTM病。
在臨床上,NTM肺病與肺結核十分相似,但無論從病原學還是從治療上,與肺結核均有一定的區別。目前,全世界已發現NTM約154種,但其中真正致病的僅占極少數。近年來,國內NTM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長。
我國結核及呼吸病學專家多次在報告中提到,NTM相關問題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應對其危害性加以關注。在此,本報特邀幾位專家,就NTM相關問題進行介紹,於A5~A8版刊出,敬請關注。
NTM可引起醫院內感染
我國對NTM危害性的重視至少可追溯到1998年。
根據《中國公共衛生》1998年第08期李良成等的報告,在1998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期間,深圳市某醫院共進行手術292例,出現術後感染152例(最終確認為168例),表現為局部感染、傷口處深層和脂肪層出現小的膿泡和膿腫,部分患者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傷口遷延不愈或愈合後不久又暴裂,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經過生化實驗和形態鑒別實驗,初步鑒定此次術後感染的元凶為龜分枝杆菌膿腫亞種,直接原因是消毒劑的錯誤配製。此次事件使我們對NTM的危害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推動了我國《NTM病的診斷和處理指南》的出台。
盡管深圳院內感染事件教訓慘重,但仍然沒有引起少數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14年來,類似的事件不斷重演,尤其近年來,個別醫療機構發生了因手術器械、注射器具及醫療用水等滅菌不合格、使用不規範造成患者手術切口、注射部位NTM感染的暴發事件。NTM感染引起器官移植、人工瓣膜和包括美容在內的各種手術甚至是中醫針灸和埋線等治療手段失敗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上述事件對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僅依靠學術力量不足以進行有效的控製,促使了衛生行政部門的進一步幹預。
2010年5月22日,衛生部辦公廳向全國頒發了《關於加強非結核分枝杆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製工作的通知》,使NTM醫院感染預防與控製工作得以有效強化。
NTM幹擾結核病控製
幹擾結核病控製是NTM繼醫院感染後的又一危害。
結核病和呼吸病專科醫生往往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① 患者痰液塗片鏡檢找抗酸杆菌或分枝杆菌培養陽性,但未發現患者存在肺內或呼吸道病變;② 個別耐多藥或廣泛耐藥肺結核患者不改變其原有的初治或複治化學藥物治療方案,仍可獲得臨床治愈;③ 部分淋巴結結核患者采用正規抗結核化學藥物治療效果欠佳;④ 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肺病患者的痰液檢出抗酸杆菌或分枝杆菌,但缺乏肺結核的其他證據;⑤ 在具有肺部基礎疾病如塵肺、支氣管擴張以及存在免疫功能抑製的患者中,常常可見肺部出現疑似結核病灶,痰培養短期內即可見分枝杆菌生長;⑥ 肺結核患者抗結核治療療效欠佳,痰培養陰轉後又轉陽。
臨床實踐證明,上述諸多問題與NTM不無關係。我國自1990年至今每隔10年開展的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分枝杆菌培養陽性的肺結核患者中,NTM的比例呈現較明顯的上升趨勢,分別為4.9%、11.1%和22.9%。
NTM肺病與肺結核鑒別困難
在臨床上,NTM肺病和肺結核在臨床症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方麵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過痰分枝杆菌抗酸染色無法進行鑒別,要明確病原學診斷須進行菌種鑒定,而采用經典的痰培養及菌種鑒定方法需要8周左右的時間。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肺部疾病患者最初診斷為“肺結核”,但數周過後,菌種鑒定報告卻提示為NTM生長,且對幾乎所有的一線抗結核藥物均耐藥,因而不得不調整或更換所有的治療方案。由此可見NTM與結核分枝杆菌的早期鑒別診斷之難。
NTM診斷技術落後
目前我國在診斷NTM的技術方麵還相對滯後,《NTM病的診斷和處理指南》中的不少觀念和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形勢,其中診斷和預防問題尤其突出。
今年年初,某地開展中醫埋線減肥項目,造成多名女性埋線處軟組織冷膿腫形成,疑為NTM感染,但至今未獲病原學診斷。臨床上,在同一患者的痰液中先後甚至同時檢出結核和非結核分枝杆菌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此,加強對NTM的相關研究已迫在眉睫。
小結
今天,NTM病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NTM病發病率的升高,折射出NTM感染預防和控製可能存在薄弱環節。
如何做到有效預防和早期診斷?診斷了NTM病,如何有效選擇抗分枝杆菌藥物?具體療程多少?出現了不良反應該如何處理?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希望通過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引起大家對NTM的足夠重視,早期發現和解決由NTM引起的相關臨床問題和公共衛生問題,達成共識,為我國《NTM病的診斷和處理指南》的修訂工作提供必要的鋪墊,進一步規範NTM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最大限度地減少NTM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