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蚊子引來“大災難” 警惕蚊媒病毒的傳播

作者:解放軍302醫院 王大綱 董時軍 王晗 劉振紅 劉立明 鮑春梅 崔恩博 毛遠麗 曲芬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02-23

點擊大圖

  目前,已知可感染人類和牲畜並由蚊子傳播的病毒約128種,其中,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和西尼羅病毒等是引起世界範圍感染性疾病的主因。

  隨著我國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通過人類活動和商品運輸,輸入和輸出型蚊媒病毒的傳播風險進一步加大,對這些病毒加強監管和長期監測無論對於國內還是國際都具有重要公共衛生意義。去年,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在《病毒學雜誌》上發表文章,就近20年來我國常見的蚊媒病毒及其分布進行了介紹(見圖)。

  在了解了我國近年來常見的蚊媒病毒後,對於幾種較為常見並造成較為嚴重危害的病毒,我們將進行重點介紹。

登革熱:防蚊是關鍵

重新認識1927-1928年希臘登革熱

  提起登革熱(DF),就不得不提到1927-1928年希臘的DF暴發。雖然距今已80餘年,但對當時情況進行分析對於當今DF的預防仍具有指導意義。今年年初,希臘的路易斯(Louis)在《新發傳染病》雜誌發表文章,對1927~1928年DF暴發時雅典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I Kathimerini)發表的相關文章進行了回顧。

  目前,關於1928年第二波DF流行期間出現大量死亡病例的原因是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DENV-1和DENV-2)、還是僅與高度致命的DENV-1相關仍不能明確;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時傳播DENV的埃及伊蚊在歐洲已大大減少,但始終未絕跡,而近年來開始入侵歐洲的白紋伊蚊或將引起DF新的暴發流行;當然,在當今醫療條件下,在歐洲地區發生DF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應警惕小流行的出現,尤其因國際旅行造成的DF和基孔肯雅病。

殺蟲劑霧化預防登革熱的訣竅

  目前,DF疫苗仍處於研發階段,尚未批準進行臨床使用,因此殺蟲劑霧化仍為控製DF媒介埃及伊蚊傳播DF疫情的主要措施。

  既往研究顯示,在疫情高峰後立即應用殺蟲劑霧化可減少病例增加;而日本學者近期的研究則顯示,季節性和人群免疫力直接影響防控效果,周期性的暴發明顯受季節性氣候條件的影響。殺蟲劑霧化的最佳時機是雨季來臨和患病高峰之間,此時,人群免疫力水平隨著蚊子數量增加和雨季延長而增加。在較低流行地區,在流行高峰期前的81天和116天之間應用殺蟲劑霧化,DF病例減少率最高,可預防>40%病例;在較高流行地區,在流行高峰前應用,可預防35.9%~39.6%病例;對任何傳播強度的蚊蟲,均可預防>35%病例。論文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雜誌。

委內瑞拉馬腦炎:登革熱背後的危險

  委內瑞拉馬腦炎(VEE)是由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VEEV)引起的腦炎,常出現暴發流行且病情嚴重,因其常隱藏在DENV感染後,易被忽視而延誤病情。去年6月,美洲學者在《未來病毒學》雜誌發表文章,對VEE流行現狀及對策進行了討論。

  每年,受到VEEV感染者有數千萬人。僅在1969年厄瓜多爾的一次暴發流行中,就有3.1萬人感染,310人和2萬匹馬死亡,且VEEV先後擴散到薩爾瓦多、危地馬拉、美國和墨西哥等多個地區。研究表明,在拉丁美洲疑似DF的病例中,0.1%~7%由VEEV引起,且VEE和DF症狀相似,常難以從臨床上加以區分。

  目前,主要的控製措施是減少蚊子孳生。使用殺蟲劑噴霧是有效手段。同時,TC-83、V3526等疫苗研究也已取得進展。

瘧疾:永久清除戰略

  目前,瘧疾防控戰略除了清除具有潛在傳播能力的病原外,還應采取消除蟲媒傳播、治療感染者及控製外來病例輸入等綜合措施。2010年發表於《柳葉刀》雜誌的一篇文章,對該問題進行了討論。

消除特定傳播媒介首先利用不同地質特點和蟲媒特性,定期進行分子和生物學檢測,識別高風險傳播環節,並定期評估蟲媒物種的變化和傳播能力等。

減少感染者輸入通過邊境檢查篩查高風險移民,實施跨境和區域合作。

監測感染者了解無症狀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以識別和消除感染疫源集中地。選用敏感性較高的技術,提高監測能力。

殺滅寄生蟲控製和清除之間的最重要區別在於後者必須識別和治療臨床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徹底清除他們所攜帶的寄生蟲。伯氨喹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用藥,伯氨喹結合氯喹治療為許多國家的標準治療方案。

倡導綜合措施消除瘧疾需全球、國家及地區性的係統規劃,更需要政治和財政力量的支持。

基孔肯雅病:多次暴發流行的原因

  CHIKV是一種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的蟲媒病毒,主要通過白紋伊蚊等叮咬傳播給人類。去年12月,美國學者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雜誌發表文章,探討了在CHIKV高流行地區病毒持續存在並造成多次暴發流行的原因。

  CHIKV 感染的症狀類似DF,初期僅2~5天急性發熱,隨後是持續幾周或幾個月的關節疼痛,嚴重者可達數年,甚至影響患者的四肢關節功能引起殘疾。自2004年以來,CHIKV已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引起多次暴發,造成650餘萬例關節疾病患者及近千例死亡。

  CHIKV通過白紋伊蚊載體促進病毒有效傳播的關鍵是E1包膜糖蛋白上-A226V(E1-A226V)氨基酸的替換。初始的適應性突變使CHIKV對白紋伊蚊有更強的感染力,並造成其連續在白紋伊蚊與人之間的循環周期性傳播,即發生二次適應性突變。這種適應性突變是造成CHIKV感染能力顯著增加並引發經白紋伊蚊暴發傳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幫助病毒在流行地區存活並進行更高效的傳播,進而增大CHIKV疫區擴散的風險。

蚊蟲對病原體的敏感性:相互適應

  節肢動物流動性強,繁殖迅速,對人類環境適應良好,是病原體傳播的有力載體,其對病原體的敏感性對於疾病的傳播至關重要。去年,美國學者在《公共科學圖書館》上發表文章,對該問題進行了討論。

蚊蟲載體敏感性的影響因素包括單純載體因素(載體敏感性)、單純寄生蟲因素(寄生蟲相容性)和 環境因素。

  以雞瘧原蟲及其載體斯氏按蚊為例,蚊蟲對病原體敏感性(bVS)的影響因素,來自於蚊蟲本身、病原體寄生蟲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分別為67%、5%和28%,說明bVS主要受載體本身的影響,且蚊蟲載體與病原體寄生蟲的表型變化可能是一種相互適應的關係。這對改變蚊蟲載體基因控製疾病具重要意義,也將為其他寄生蟲-蚊蟲載體或寄生蟲-宿主係統的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字:登革熱,蚊媒病毒,瘧疾,蚊蟲載體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