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lpivirine獲準用於治療HIV 感染
2011 年5 月20 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rilpivirine和其他抗病毒藥物聯用治療1型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初治成年患者,此為自1998年依法韋侖上市以來又一個獲準上市的非核苷逆轉錄酶抑製劑(NNRTI)。
同年10月14日,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成人和青少年抗逆轉錄病毒指南專家組更新了成人和青少年HIV-1感染的抗逆轉錄病毒製劑使用指南。更新指南指出,rilpivirine作為NNRTI類藥物為初治HIV-1感染患者提供了另一種治療選擇。
Rilpivirine有效性和安全性資料主要源於今年相繼發表於《柳葉刀》(Lancet)的兩項Ⅲ期臨床研究,其結果顯示,rilpivirine與依法韋侖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相當,盡管病毒學治療失敗率更高一些,但rilpivirine的安全性更佳,患者對其治療的耐受性良好。
與依法韋侖組相比,rilpivirine組2~4級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不良反應停藥率也更低。
但對於基線血清HIV載量超過1×105 copies/ml的患者,采用rilpivirine進行初始治療應持慎重態度,因其應用rilpivirine治療存在病毒學治療失敗率和耐藥率升高風險。
美國發布其首部兒科社區獲得性肺炎指南
為有效預防、診治嬰幼兒及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CAP),兒科感染性疾病學會(PIDS)和美國感染性疾病學會(IDSA)於2011年共同出台了美國首部《兒童CAP管理臨床實踐指南》。該指南對我國兒童CAP臨床診療實踐具有參考與借鑒價值。
首先,由於兒童血化驗檢查結果準確率不高,當其發生CAP後是否須住院治療,原則上應主要依據臨床症狀。指南明確了須接受住院治療的CAP患兒指征。由此也可推知,輕度CAP患兒無須接受住院治療。
其次,指南提出,門診治療效果良好、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或接受了完全疫苗免疫的CAP患兒,不必常規拍攝胸部X線片,不推薦送檢行血培養,也不推薦用血沉、C反應蛋白和前降鈣素區分CAP病原體。患兒接受初始治療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時,則須接受血培養檢查。
第三,在關於門診和住院CAP患兒初始經驗治療抗菌藥物的選擇部分,指南則結合患兒的年齡及可能的病原體,提出了不同的詳細推薦。
細菌性CAP首選大劑量阿莫西林,免疫功能低下者首選頭孢曲鬆或頭孢噻肟,疑似社區相關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CAP則加用萬古黴素,非典型微生物所致CAP首選阿奇黴素,流感病毒所致CAP首選奧司他韋。
最後,指南還強調了疫苗在預防兒童CAP中的重要性。
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新藥獲準上市
2011年5月27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宣布批準窄譜抗生素fidaxomicin上市。該藥成為近30年來首個被批準用於治療艱難梭菌感染(CDI)的新藥。
在此之前,萬古黴素是唯一一個經FDA批準上市用於治療CDI的抗生素。此外,甲硝唑也多被用於CDI一線治療。萬古黴素和甲硝唑對CDI都很有效,但是感染複發率非常高。
Fidaxomicin作為新一類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作用機製為抑製細菌核糖核酸(RNA)聚合酶。與萬古黴素和甲硝唑比,fidaxomicin抗菌譜較窄,對腸道正常菌群影響較小,感染複發率更低。一項比較fidaxomicin與萬古黴素的Ⅲ期非劣效性研究顯示,兩者臨床有效率相近,但fidaxomicin組感染複發率下降了47%,顯著低於萬古黴素組。
美更新預防血管內置管相關感染指南
2011年,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CDC)與美國重症醫學會等12家學會共同修訂了《預防血管內置管相關感染指南》。與舊版指南相比較,更新指南要點包括:① 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② 放置中心靜脈導管(CVC)時,須采取最嚴格的無菌屏障措施;③ 用>0.5%的氯己定酒精溶液進行皮膚消毒;④ 避免將常規更換CVC作為預防感染手段;⑤ 當嚴格執行上述措施仍不能降低感染率時,使用消毒劑或抗菌藥塗層的短期CVC和氯己定浸泡敷料。
除更新要點外,臨床還須注意一些新版指南未作改動但國內臨床未予注意的問題:靜脈輸液應盡量選擇上肢;若暫不得已用下肢,一旦可能,應盡快改為上肢;CVC應首選鎖骨下靜脈;若靜脈輸液時間超過6天,需考慮應用中線導管或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中心靜脈穿刺的皮膚消毒應采用最大化無菌技術;避免在壓力監測管路輸注葡萄糖溶液或腸外營養溶液。